回到明朝当小兵

《回到明朝当小兵》

第二百八十三章 求人父子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当朝杨氏父子,兵分两路,各自去一处寻解。杨廷和前去找杨应宁,也就是杨一清。杨一清是和王阳明、杨廷和等人一样的老臣,在朝中有极大的威望。杨廷和说找杨一清是为了拨开云雾见青天,可还有一件事他没说。

那就是满京城的这些人当中,只有杨一清能镇得住那些愤怒的士子了。杨慎出事之后,他这个首辅能镇住朝中便不错了,朝廷之外,已是无力维持。

杨一清正在屋中闲坐,外面发生的事情,他早已知道。甚至这件事情,背后是谁办的,杨一清也清楚。因为在此之前,那些人来找过杨一清,想要和杨一清联手。那些人知道,只要杨一清出来扳倒杨廷和,那定能受到士子支持,事半功倍。

但杨一清最终拒绝了,原因无他,只因他心里明白,杨廷和权倾天下多年,绝不是易与之辈。现在动他,只会两败俱伤。更何况杨廷和在朝中的举措,可圈可点,于国于民皆有裨益,并无昏聩之处,赶走了他,就是自己拆了顶梁柱。

杨一清虽是拒绝了,可也没落井下石,向杨廷和告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犯不着去讨好杨廷和。眼下杨一清在书房等着,就是让杨廷和自己带着诚意过来。

看过七页春秋,杨一清听得门外传来脚步声。而且看守的侍者,竟没有出声,杨一清猜想到了,必是杨廷和来了,偏向一边,对当了书仆的顾静夫道:“静夫啊,你替老夫去迎一迎杨阁老,入秋以来,这腿脚越发乏力了。”

顾静夫一脸惊讶,还未站起身来,就听得门外有人笑道:“应宁兄,世人都说熟读圣贤经文,能以经为卜,看来应宁兄已得其中奥妙。奈何晚学困于俗务无法抽身,释卷很久了。”

杨一清头也不抬道:“周易确实能卜,可老夫读的不是周易,老夫读的是春秋。介夫兄乃是当朝首辅,自称晚学,太折煞老夫了。”

杨廷和有求于人,姿态自然放得十分低了,回到:“没记错的话,应宁兄是成化八年的进士,余是成化十四年的进士,自称晚学,也未尝不可啊。唉,这还不算要紧的,余这次过来,更是为了求教应宁兄。”

既说起了正事,杨一清立马收起了玩笑之色,指着旁边的顾静夫道:“介夫,此子赤心一片,学笃德彰,只是好抨击朝政,被杜修明逮起来了。老夫在杜修明那里求情,将他饶到这里,当个书仆,好教他些本事。”

顾静夫在旁边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心中感叹,不说杜修明别的事情,单说这一次给他的机会,那是天下仅有的。能跟随杨一清读书,受耳提面命之教,已是天大的造化。眼下更是能在杨廷和面前,出点风头。他日中了进士,还不飞黄腾达?

如此绝佳的机会,杜修明给了谁,都能收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可这个机会,却给了他,那可真有再造之恩啊!

杨廷和听了这话,微微点头:“余少时也爱抨击朝政,只因说话容易。但步入官场以来,才知道说话容易,做事最难。三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静夫,杜修明可是帮了你大忙啊。”

杨一清这才道:“静夫,你先出去吧。”

顾静夫退了出来,脑子仍是一片空白,只是不断回响着杜修明三个字。而房中两位大佬,却开始交锋。

杨廷和开门见山,道:“应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秋试的事情你应当知道了,依你看来,这是谁设的局?”

杨一清不急不缓地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能设局害你的,要么是嫉贤妒能之人,要么就是自危之人,想最后一搏。君子博学而日三省,则明知而行无过矣。依吾观之,杨阁老在这里问,倒不如往心里问。”

这一句话,倒是点明了杨廷和。幕后之人不在内阁、不在宫里,那必是底下的人犯了什么死罪的大错,想最后搏一把,然后联系那些嫉贤妒能之人,以及和杨廷和有新仇旧怨的人,一起办的这件事,想要孤注一掷,梭哈一把。

先前没有方向,乱抓一通。现在有了方向,确实明晰了些,可杨廷和仍然想多知道一些,继续问道:“应宁之言,犹如响雷。但余仍是困惑,近些日子,朝廷的事情比以前顺得多,怎么会逼出这些事情来?应宁兄,可否说得更细一些。”

杨一清摇头道:“真是当局者迷,杨阁老啊,有人能同吃苦,却不能同享乐。什么事情都不顺的时候,大伙儿都有罪过,便显得无所谓了。反而到了顺风顺水的时候,才会有人惴惴不安起来,小人长戚戚嘛。”

杨廷和这下子更明白了,看来在外面抓卖考题的人,倒不如在朝廷上查一查,看六部有司衙门,谁出了纰漏。若是真查出来了什么遮不住的漏洞,刚好可以用秋试泄题案去遮掩,一举两得。

这个事情,不必继续问了。杨廷和的脸色,缓和了不少,又道:“应宁身负大才,恐不愿拘于词臣吧?朝廷也盼望着应宁兄能出来干一番实事。只可惜,六部都有了正印,应宁可愿去总督地方?”

这算得上是和杨一清交换条件了,一旦杨一清真的替他安抚士子,那必然威望高涨。不管杨一清是当词臣,还是干实事,都会影响到杨廷和。杨廷和必得将他赶出京师,才能坐稳首辅的位子。能配得上杨一清的,唯有比巡抚还大的总督了。

杨一清听出了弦外之音,回到:“再说吧,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刚到京师没多久,不着急出去。但有江西阳明先生在,吾不敢称有才之人。朝野之人,无不盼望的是阳明先生出山。若请他出山,杨阁老就是伯乐在世。”

听到这个,杨廷和脸色变了变。诚然,杨廷和自己也是嫉贤妒能之人。王守仁在家,也有他的一份力在里面。杨一清提出这个条件,是他未能想到的,杨廷和顿时纠结起来了。

而另外一边,杨慎提出的条件,可没有一个是杜修明看得上的。杨慎心如刀割,拿出书匣子道:“杜大人,这可是宋刻版的书,欧阳文忠公亲笔在上面提了字,松雪道人又在上面写了跋,可谓集众家之精华……”

杜修明摆摆手道:“这么旧的书,还怎么看啊?我都怕翻它。再说了,书读一版就行了,读多了反而会胡思乱想。”

其实不是杜修明不想要,实在是怕自己保管不好,损了这些个宝贝,还是交给杨大才子保管,对得起列祖列宗,和书上这些个大家。

杨慎又叹了口气,拿出一匣道:“你看这文书四宝,这支笔,笔杆是太宗皇帝派郑和下西洋,寻来的犀角做的。从那以后,就没有这么大的犀角了。笔帽普普通通,蓝田玉雕的,取个口彩。难得的是这笔毫,安南国王捉了一只通体发红的黄鼠狼,用这黄鼠狼的鼠尾做的,真是千年难遇的笔啊……”

“这匣子里,还有宋朝米南宫款的墨,一方黄庭坚款的砚台,以及这些纸,全都是李清照燕子笺的纸啊。”杨慎一边说,一边捂着心口:“这些都送给杜大人,杜大人虽是武举,但子孙中难免有读书的,就权当给他们吧,只求杜大人能替杨某查出秋试泄题案中的幕后黑手!”

阅读回到明朝当小兵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