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道

《何心道》

第281章转战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而且,其他商人还真就很难把责任归到多宝阁头上。

因为黄树早早放出风去。

多宝阁在赵国已是开始抛售,因为多年来经营不善以及压力过大,多宝阁准备撤出赵国市场。

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经营不善完全就是托词,可是这个压力过大却是商人们都有所体会的。

一年比一年甚至一季比一季更高的商税,让做生意的都快到了极限。

以前的扶持,现在也就是个场面样子,官服也没人再尽心尽力帮助这些商人。

倒是收税的时候,一丝不落。

所以,眼看着多宝阁准备撤出,许多商人也蠢蠢欲动。

正所谓兔死狐悲。

多宝阁这般家底,这般能耐,都在赵国扛不下去了,那那些小门小户哪里还能忍得住。

多宝阁走了,倒霉的就轮到他们,所以干脆也早点走。

壮士断腕而已。

所以一瞬间,很多东西都像不要钱一样降价。

整个赵国都开始疯狂买卖。

刚开始的时候,掌管商税民政的官员还一头雾水。

毕竟获利的是老百姓和朝廷。

物价便宜了,老百姓自然受益,贸易增大,商税自然就上去。

但是这好像是末日前的狂欢。

因为没有货物在补充输入。

完全就是抛货之后,准备全员撤出的模样。

虽说多宝阁还有着很多固定资产和来不及抛售的东西,但是那些东西赵国总不能直接下手吧?

人家可以撤出去时候慢慢再处理。

但是赵国呢?无论是国力还是贸易,一下子就回到了多少年前?这可不是一个多宝阁能起的作用,而是多宝阁引起了一系列,多少商家的联合作用。

毕竟,若是多宝阁在,还有个大头在前面顶着,赵何一时半会儿还注意不到其他商户,但若是多宝阁不在,那本该在多宝阁身上出的羊毛,那可不就要分摊到所有商户头上了么!

赵国的商税已是大大压缩了商人获利的空间,若是进一步下去,没有哪个商人是愿意继续在这边做生意的。

总不能真的拿着身家性命来供养君主吧?

儒家整天喊这一套,要真让他们自己这么干,怕也是没几个人能真的做到吧?

这就是所谓的连锁反应了。

赵国朝廷上还是有人能干事的,第一时间就感觉到了风向不对。

先是主事的官员写了折子报上去,经过尚书台和内阁之后,也被转到了皇帝案头。

但关键是赵何根本没有引起注意。

在他看来,这问题不难解决。

多宝阁撤了,他可以再扶持一批么。

了不起先让其他商人缓一缓,给点甜头,顺便还能扶持一些自己手底下的人。

本来让别人赚去的钱,最后还是要回到他的口袋里,这难道不是好事么。

那些朝中大臣怕是不想担责,所以才如此着急忙慌。

赵何就等着接盘呢。

那么多商户,齐齐撤出去,这得留下多少贱卖处理的产业?

到时候他稍微花点,甚至让下头那些有念头的人花点手段,就可以平白占下来。

占下来了还得念着他的恩德,就能在里头占个股,甚至是大头。

这就相当于他赵何能在这些区块里都分润好处。

一举多得。

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和眼高手低了。

商人行事,可并不是那么简单。

小商户的利润,都在于货物的特色和质量,往往掌柜和东家都要花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头,保证自家的货物独一无二或是质量上乘,才有利可图。

这就涉及了货源问题。

这需要经验,还有时间。

而想快速找人接手这些空缺,无疑是非常难的。

他赵何手里有多少人?又能有多少人愿意去从事这一行?还得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辛辛苦苦去干事,做完了绝大多数利润还要上贡给赵何,这等于是拿自家所有的能力和辛苦来换一个比伙计好不了太多的位置。谁肯呢?

再就是大商行,除了多宝阁的退出,其他大商行也开始有意识地削减自己的摊子。

归其根本就是利润了,当然,他们没有黄树做的那么快,也没有那么彻底。

可这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这些大商行,一则是货物的种类齐全,那些珍惜之物也各有特色。

但从普通货物来说,他们都是跑量的,单件的利润都很小,但是量大起来,也是非常可观。

商税一涨,对这些买卖的伤害最大。

本来就薄利多销,商税一涨起来,这些个买卖就没有必要继续了。

因为这利润已经低到不适合再铺开这么大的摊子。

之前之所以没有撤离,只是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货物,需要自家招牌来维系。

就想多宝阁来自海里那些珍宝,若是没有那些普通货物来维系住那么大的场面,这些宝物也很难让那么多的人知晓和选择。

这就是招牌和摊子的作用。

但既然如今的状况已是那么艰难,那这些就不必维系了,反正各家的名头很管用还是能延续,不管用那更没必要赔着大量人力物力乃至本钱去继续。

反正,赵何对于他们商人的态度,他们都是很清楚的,而这番动作的起因,多多少少早早晚晚都能猜到。

无非就是在贵勋身上吃了亏,要在他们上人身上找回来呗。

可问题是,没有人甘心为赵何的贪念和错误会账。

所以,这就导致了,现在赵国那些基础民生的货物都在被抛售。

而之后,必然引起很大的涨幅。

因为,粮食总会被吃完,靠着种地,能种出的粮食最多勉强够吃而已,至于其他的,那可是没办法自给自足的。

货物流通不起来,有钱也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手头有货的也不会甘心便宜卖出,这就是赵国马上要面临的商业空缺和尴尬。

但是赵何偏偏不放在心上,还在做着美梦。

一众官员,哪里能不知道这场风波里的缘故?

之前是贵勋,现在是商人,好多人蓦然间发现,龙椅上那一位,似乎真就不似人君。

可是,距离姜子良亲自出面,也才没过多久,姜子良能出面里头的含义,大家自然也是清楚的,既然是姜子良要保赵何,大家就还真的没有办法作其他念想。

于是,这事情推来推去,终究还是推到萧家那边,萧家那边也觉得不太好处理,又回到了姜家头上。

姜子良根本没有搭理这件事。

所以只能由姜方舟来处理。

姜方舟的办法也很简单,把历年的税务总览和账本,让人一起做了个明细,交到皇帝那边去,若是再不懂,那就干脆放任吧。

因为这天下,虽说是大家一起打下来的,可归根结底是他赵家的,他要败,大家还真就拦不住。

老爷子前面刚按了一会他的头,总不能姜家又来一次?

这对姜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一件好事。

甚至连这件事,都是以户部的名头报上去的,姜家还是萧家,可都不想占这个名头。

倒是吕家有些坐不住了。

吕家比起皇族现在的那一票子人,好像清醒得多。

在赵何身上好不容易算得上投资成功,要是再给他这么玩下去,赵国衰败,他吕家能有什么好处?

所以,吕家族长,比别人更急,看着下头的人劝不动赵何,劝得动赵何的人又不作为。

所以,只能他亲自进了宫,不知道和赵何聊了什么,反正宫里在外头伺候的太监,看到这位吕大人的面色很是不好。

一路出工回了自家府邸之后便告了病,连朝都不上了。

黄树这边有序地开始撤出临淄,他们要去的是津海。

多宝阁一下子撤出赵国也是不现实。

所以黄树准备在津海看看风色。

他对于赵何,已经是不抱希望,可是黄树的根本还是在武洲,若是赵国这边没了奔头,还找不到其他场面挽回,那他这个大管事的位置还真就坐不住了。

所以,黄树也早早地就开始联系其他几国。

多宝阁黄大管事的名头,在武洲还是有些影响力。

黄树需要作一个取舍,因为秦鲁夜都愿意让这位黄大管事把多宝阁在武洲的重心挪过去。

其实按照武洲这边规模最合适来说,肯定是秦国的王城。

可是,秦国那边,买卖可不好做,因为三大家族在嬴氏手上吃了亏,所以商业上头就作为弥补,让他们很是占了些份额。

除此之外,便是他们自己老秦人了。

只要出身秦地,家里无论是有人正在当兵或是曾经当过兵,也有干脆为秦国死伤过得,只要想做买卖,秦国都是有优待的。

对自己人优待,反过来讲就是排外。

因为其他没有受到优待的外来商人,只要不是能力相差过大,都是干不过老秦本地商人的。

而且老秦人极为团结,能够在秦国创下一亩三分地的外人,一只手就数的过来,大型商行,一个都没有。

因为嬴氏不允许。

嬴氏在商业上头的执着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忌惮大家族是应有之义。

很多大家族,无不是伺机而动,机会来了也能窥伺龙椅的角色。

但是商行,又有什么好忌惮的?

除了商人们自己,很少有人能理解商业的能力和威力。

很显然,秦国皇族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阅读何心道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