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十大贤后

《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十大贤后》

第482章 威武大将军下线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立皇帝刘瑾、皇庶子钱宁、刀子江彬,几个正德朝呼风唤雨的大佬说完,接回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搬进豹房的时间是正德三年,从这里开始,朱厚照再没有回皇宫住过,不是住豹房就是住宣府的镇国公府,他亲切的称镇国公府为“家里”!

什么原因呢?难得是因为他正德皇帝朱厚照放荡不羁爱自由?

爱自由是对的,但之所以宁愿住豹房也不住皇宫,可能跟皇宫的安全性有一定关系。

可以看看朱厚照的爷爷朱见深,还有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两人对皇宫同样有阴影。

朱见深时,江湖术士进了皇宫,于是朱见深打造西厂,至于朱厚熜,十三宫女刺嘉靖这个笑话,再过几百年可能还在流传。

再次可能就是朱厚照跟他娘的关系了,母子关系淡薄的情况下,住皇宫干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整得多尴尬,反倒不如出去躲清净。

说回豹房,这东西并不是朱厚照独家首创,属于曾经就有,特指贵族们豢养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只是朱厚照的豹房最为出名而已。

另外,别看豹房这么出名,其实造价也就24万两,有几百间房屋。

这花费的银钱多吗?很多,相比于一般的藩王、大臣、勋贵来说,都挺多的,但要是拿到皇帝行列中比……能比啥呢?www.tcknh.com 侠客小说网

特别能败家那些且不说,单说宋徽宗的花石纲、明孝宗的斋醮、清……这算了,著名的那俩都挺能花钱。

更何况,豹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行宫,朱厚照一辈子起居在这里,朝政处理在这里,他那些义子,或者说军官也在这里。

显然,这地方并不能当成一个纯粹的玩乐之所,而是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像机构总部更大于像一个行宫。

正德七年,朱厚照在豹房的基础上增添了200多间房屋,继续深耕他的小天地。

正德九年正月,宫中失火,殃及内廷三殿之首的乾清宫,这个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和尊贵地位的大殿,被焚烧。

朱厚照很幸运,当时并不在乾清宫,望见大火的第一时间,他并没有带人去扑救,而是连忙赶回豹房。

随即望着大火对身边人感叹到:好一棚大烟火啊!

确实是好一棚大烟火,因为众所周知的是,明朝皇帝易溶于水,明朝皇宫易燃大火。

比如朱厚照、朱厚熜、朱由校三人统治时期,一个是幸运的不在,一个是被陆炳所救,最后一个就牛掰了,他会自己盖房子!

朱由校:过奖过奖!

朱元璋:……什么人才聚集王朝?啊?

正德五年六月,朱厚照自称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让有司铸印,据说他非常喜欢藏区、草原、西洋语言,对这些东西充满兴趣。

正德七年,朱厚照认了127个干儿子,全部赐予朱姓,还在豹房旁边给他们建造义子府。

关键点来了,127个干儿子到齐后,钱宁、江彬自然也就冒头了,江彬就跟朱厚照讲了,说边军骁勇善战,跟京城这帮老爷兵不一样,能打能杀还忠心。

劝朱厚照把边军和京军来个互调,朱厚照听了,下旨调边军入京,于是大臣们炸锅了,纷纷搬出祖制,说祖训有言,边军、京军不许互调。

朱厚照自然没听,打破祖制调边军入京,设立东、西官厅,由江彬、许泰统帅这些兵马。

大臣们为什么会炸锅呢?联系上刘瑾的死或许才能看明白,说白了还是军队里的那点烂事。

军屯是不能查的,因为利益网太大,一查就是一大片。

同理,边军和京军也是不能动的,因为利益网同样庞大,吃空饷、喝兵血这种事都是谁在干啊?

自然是衮衮诸公、守法勋贵啊,皇帝不动京军的时候,京军有多少人,每年要多少军费,那是他们说了算。

但现在皇帝要调动京军和边军,那好了,就这么一点时间,差的人他们上哪里去凑?吃的空饷、喝的兵血早让他们造完了,上哪去补?

另外,调边军入京这件事,真的只是朱厚照听信江彬的一面之词,胡乱下旨吗?

显然不是,朱厚照之所以调边军入京,一不是因为谗言,二不是因为查空饷……至少当时不是。

调边军入京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平叛,平定正德五年十月开始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

老实说,这次起义非常玄乎,作为所谓弘治中兴后的继任之君,朱厚照登基不过四五年,居然就在京城附近闹起了农民大起义。

且这帮人兵马没多少,也没根据地,偏偏就能转战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数省,几千里的广大地区。

朱厚照派人出去平叛,结果这帮人领着京军跟着起义军屁股后面转,就是不敢跟人正面对打。

坐视起义军转向南方……目标也很明确,烧了刘瑾同党焦芳的家。

朱厚照很生气,于是不惜打破祖制也要调遣边军入内地平叛,最终设立东西官厅。

这次起义对什么人最有利?一是官员、二是百姓!

农民起义最后让百姓受益这很正常,但为什么官员也会受益呢?

前文提过,立皇帝刘瑾裁撤了地方巡抚这一官职。

而巡抚这个官职最初设立的初衷就是让中央官员统领地方三司使,处理民变这类大事的,巡抚拥有辖区内的财政、司法、调兵权,堪称地方土皇帝。

那么好了,你刘瑾把巡抚裁撤了,导致地方出了民变后无人能够镇压,谁的问题?肯定是刘瑾的问题。

官员们自然就有话说,祖制是不能变的,一变是要出大问题的,听话,咱把巡抚重新安排一下。

朱厚照:……

至于百姓受益,确实受益了,因为闹了这么大一场起义,朝廷不得不下令免除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凡起义军到过的地方的赋税。

至于这钱谁出?当然是皇帝了,谁不知道皇帝从刘瑾家中抄出来无数金银珠宝,这钱自然是皇帝出啊,天下都是他们家的,他不出谁出?

最绝的是,朱厚照死后,杨廷和执政,按刘瑾的思路,裁撤官职、清查土地,搞了个新政。

就是裁撤、清查的对象稍微换了一下,刘瑾裁的是官,杨廷和裁的是太监,刘瑾查的是军屯,杨廷和查的是皇庄、官田。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查的是啥,受损的无非是皇帝、大臣之一,受益的却是百姓,所以……无所谓了!

你管他皇帝、大臣哪个争权赢了,百姓能得利就行了呗!

扯远了,说回朱厚照。

自从刘六、刘七起义后,朱厚照之前让刘瑾干的那些事儿基本废了一大半,连填补的国库也因为起义再次见底。

于是乎,朱厚照表示不跟大臣们玩了,带上钱宁、江彬等人就往边境跑,跑到宣府修了座镇国府……好吧,不是镇国公府。

他给自己改名朱寿,又用皇帝的身份封朱寿为总兵官、镇国公,让兵部给他存档,让户部给他发饷,操作属实六得飞起。

镇国府修好后,朱厚照下令把豹房的东西往镇国府运,同时,把那些义子通通往镇国府迁,还下令大臣们一律不能来镇国府……除了奏章,这个必须一件不落的送到镇国府来。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小王子(达延汗)领着鞑靼骑兵入寇边关。

据说,达延汗彼时已经一统蒙古草原,实现了中兴,领着统一的蒙古骑兵南下,准备光复大元江山。

朱厚照听说后是大为兴奋,火速回京做着亲征准备,把银子往宣府拉,武将往宣府送,粮草、军械也做足了准备。

朱厚照:……曾祖父(朱祁镇)您在天有灵看好了……我来教你怎么打仗!?乛v乛?

朱祁镇:……⊙︿⊙

朱厚照很想御驾亲征,连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奈何彼时土木堡之变过去不到七十年,大臣们一听亲征两字就炸毛。

于是朝堂上又进行了一番争论、扯皮,最后当然是朱厚照扯赢了,就是手段有点赖皮,他是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去的,同时要求大臣们一律不准随行。

朱祁镇:……你小子影射谁呢?

张辅:……

朱勇:……

曹鼐:……

邝埜:……

您说呢?陛下~!

朱祁镇:……

应州之战就此开打,据说朱厚照一开始并没有露面,反倒是利用情报优势把达延汗的兵马全部引到一处,然后让几大军镇的兵力合围。

就这都差点让达延汗打穿明军大阵,关键时刻还是朱厚照带着援兵过来救场,取得应州大捷。

就是这战果,有点不忍直视,十万以上的军队大战数日,死伤居然才两位数,甚至于账面上明军死伤还多一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场大战之后,蒙古的中兴宣告终结,达延汗也在之后不久没了,明朝边境由此安稳了十多年。

战后,朱厚照兴冲冲的跑回京城向大臣们宣告自己在战场上亲手斩杀一名蒙古将士,拿下首杀!

大臣们的反应则是:哦!陛下好厉害!哇,陛下真英武!

纯纯的敷衍,朱厚照表示想哭。

应州之战结束后,边境消停,朱厚照也跟着消停了很久,一直到正德十四年,宁王造反,他才再次来劲了,表示自己要再次亲征。

大臣们再次炸毛,这次是真炸了,北上巡边可以,毕竟有先例,比如明宣宗朱瞻基就干过。

但南巡,往前是南巡江都的杨广、建炎南渡的赵构,你朱厚照是想学谁?

宁王造反?造呗,朝廷这么多人,南京也有六部尚书,还收拾不了一个宁王?

奈何,朱厚照就是要去,大臣们也拦不住,阻拦者通通杖刑伺候,于是大臣们不说话了,去吧去吧,去了就别回来了。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朱厚照率领大军从北京出发。

八月二十六日,大军刚刚走到涿州,突然接到一个消息,说宁王之叛已经平息……宁王本人都让王阳明生擒了!

啊这……这就尴尬了不是,朱厚照心里碎碎念,宁王你不行啊,这么快就输了,宁王爵位才传了几代,怎么就这么拉了?

面对这个炸裂的消息,朱厚照选择了……隐匿捷报,继续南行!

这个南巡,我朱厚照干定了,谁来都不好使!

之后的记载大概是王阳明想献俘,然后朱厚照死活不准,硬生生拖了六个月时间,也不知道这六个月他干啥了,就硬拖。

最后给王阳明整得没办法了,重新写了封捷报,说平息宁王叛乱多亏了镇国公、总兵官、大将军朱寿调度得力、指挥有方,这才能一举生擒宁王。

于是朱厚照高兴了,接受了献俘,王阳明也终于甩掉了宁王这个包袱。

受俘之后,朱厚照也不消停,望着宁王这么个乐子人,那是越想越气,越想越不舒服。

于是准备放了他,然后亲手抓一次……也不知道最后有没有放,放了又是咋抓的,反正据说挺奇葩。

叛乱平息,威武大将军正式班师回朝……

好吧,朱厚照并不走寻常路,大将军回朝显然跟他没关系,于是皇帝一路上游山玩水,乐得清闲,大将军……早换人了。

朱厚照一路上游镇江,登金山,自瓜洲过长江。

正德十五年九月,经过清江浦时,朱厚照眼见这里风景优美,鱼翔浅底,顿起渔夫之兴,于是亲自驾着小船捕鱼。

据说啊,那一天,钓鱼佬朱厚照收获满满,满到渔网都扯不动了,鱼太多了,反过来把他拉下水了。

于是朱厚照染病了,火速赶回京城,让太医治疗……也就刘文泰死早了,不然屠龙战绩还得加一。

正德十六年正月,朱厚照一行回到北京。

正月十四日,朱厚照强撑着病体,在南郊主持大祀礼仪。

然后,行初献礼时,朱厚照忽然口吐鲜血,瘫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

从正德十五年九月到正德十六年三月,整整半年时间内,朱厚照的身体经过太医治疗,不说没有好转吧,只能说是在不断恶化中。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大限已至,不得不托付后事了……

这事张太后和杨廷和显然比他积极主动,遗诏都提前准备好了,就等他死了。

朱厚照最后的遗言是: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认错了,强硬了一辈子的人,临了还是得低头……

同一天,朱厚照崩驾于豹房,终年31岁,庙号武宗,谥号毅皇帝!

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总兵官朱寿也跟着一起离开了,或许,大将军真的不适合朝局存身,而更适合战场建功!

阅读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十大贤后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