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东鸭西楼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东鸭西楼》

第135章 南北榜,刘基你让朕很失望(5K)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第135章南北榜,刘基你让朕很失望(5k)

“南北分榜!”

当中书省的官员们读到此处的时候,已经彻底懵逼了。

科举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科举有两榜的事情,可是大明的皇帝,却颁布了这么一个榜单。

李善长看到这道圣旨的时候,手都是抖的。

深宫中那位皇帝的想法,犹如九渊,深不可测。

“南北分榜,两个状元,两批进士?”

“陛下是怎么想的,这不是胡闹吗?”

“慎言……”

“可是,可是,前所未有呀,这陛下是为什么……”

中书省书瞬间变得如菜市场一般,乱成一片。

比起算学入科举。南北分榜这件事简直就是要了百官的命。

算学入科举,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这些官员而言,是一个信仰问题加一点利益问题。

可是南北分榜,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

本来,南北分榜,至少会有一半人高兴,一半人忧心。

但比较讽刺的是,诺大的中书省,几乎都是南方人。

朱元璋还没统一北方,就已经明确了一个基调,就是他要将资源朝着北方倾斜。

“不行,我要去找皇上说道说道……”

已经有官员愤而起身,准备去找皇帝理论。

他一说话,其他人也跟着站起来。

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不管中书省中的老狐狸如何勾心斗角,此时都必须站队!

其中有一个人很尴尬,那就是杨宪。

他是山西太原人,大概也是中书省少有的北人出身,可是在官场上,他却属于南方的另外一派。

“杨大人倒是不用去,毕竟你……”

杨宪被其他人盯着,头皮发麻,他眼珠子一转,却笑起来:

“既然诸位大人都要去,我也跟去看看!”

此时,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望向坐在中间的那个人。

“李大人,您也说句话……”

最终,还是杨宪挑头,开口询问李善长。

李善长神色木然,最终点点头。

虽然科举怎么改,严格来说跟他并无太大的关系,但他的班底,前来投靠他的人,大多也有自己的立场。

如果他不做表率,大概会寒了许多人的心。

李善长站起来,点点头,带着百官出走。

中书省的大员们,一起朝着皇宫去。

路上,不断有人知道南北分榜的消息,有更多的官员,自发前往。

“陛下!”云九小说

……

朱元璋在御书房,脸色铁青。

他在不久之后,已经收到了官员们跪在宫门口的消息,李善长为首,刘基随后前来。

关于科举改革的事,算学入科举没有引发哗变,南北分榜却做到了。

“公平,从来不容易!”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让太监出去。

“父皇,这件事您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科举之事本来也要几年之后,您此时祭出南北榜,难免对动了朝廷根基!”

朱元璋沉默,旋即摇摇头:

“如果没有许存仁那件事,没有算学入科举,朕不会如此冲动,可是大势已成,此时推出南北榜未必不是好时机,若是再过几年,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什么效果?”

朱标刚问出话,却自己领悟了。

他低下头,不再言语。

“让他们进来,朕倒要看看,他们想要找找朕要什么结果?”

朱元璋脸色发沉,他从来不是一个好说话的皇帝,逼宫这种事,除非事件本身真的动摇国本,他是绝对不会退让的。

不多时,李善长,刘基带着百官前来,乌泱泱跪在御书房前。

朱元璋从御书房中走出来,脸色平静。

“哟,都来了?”

皇帝脸上已经看不出喜怒,只是他讽刺的语气,反而让百官摸不清头脑。

“说吧,都已经搞逼宫这一套了,怎么现在不敢跟朕说了?”

朱元璋环顾四周,发现百官迷茫,他们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人当出头鸟。

刘基此时,主动站出来,说:

“陛下,我等为南北榜而来!”

“哦,伱说说!”

朱元璋挥手,让太监送了一把椅子过来,然后坐下去。

刘基低下头,说:

“臣等以为,南北分榜,有违公平,自古以来,从未有王朝行南北分榜之事,

历朝科举,向来是择优而去,凭本事取得功名,强行将科举分南北,未免有歧视之嫌?

臣肯定皇帝慎重考虑,收回成命!”

“对呀,对呀,大家凭本事考,为什么要分南北榜?”

刘基说完,他身后的官员跟着议论起来。

朱元璋面对如此情景,神色未变:

“李善长,你都带着人来了,你不说两句?”

一直坐看刘基当出头鸟的李善长被朱元璋盯上,也不得不起身!

“臣以为,陛下这件事不必急着做决定,反正如今天下未定,开恩科也不急于一时,所以老臣以为,这件事不如暂且搁置?”

朱元璋闻言笑,李善长这个老狐狸比刘基更加理解自己。

他没有选择硬刚,而是想将这件事拖得不了了之!

但李善长和刘基,终究是一个立场。

“你们想要公平?”

朱元璋环顾四周,与他视线相对的官员眼神闪躲,赶紧低下头。

“那朕让算学入科举,你们觉不觉得公平,你们是怎么做的?”

朱元璋言语中,极尽讽刺,现场鸦雀无声:

“别一个个说得冠冕堂皇,你们的心思朕不明白,算学入科举,在你们看来不够平民,是因为它破坏了你们优势!

南北榜,你们觉得不公平,同样因为如此,可是你们想过一件事吗,你们的公平,对北地的汉家百姓来说,是否公平?

诸位大人,需要朕送你们去北地看看吗……?”

朱元璋的话,让在场许多人低下头。

北方,许多人去过。

大明的官员里边,本来就有许多人是元朝的官,他们如何不知道北方的情景?

“一个人衣食无忧,一个人食不果腹,他们有没有公平?

朕可以明摆着告诉你们,朕封南北榜,就是要为了振兴北地,你们觉得不公平?”

朱元璋死死盯着那些人,百官虽然沉默,却已经用态度说明他们的答案。

“你们想要公平,朕就给你们一个公平,从今天起在开考恩科之前,谁愿意迁徙到淮河以北落户,朕当他们是北方之人,以后南北榜的好处,你们一样不落下,怎么样?

谁给朕去?”

他这话音刚落,百官脸色大变。

北地苦寒,哪比得上江南的好?

虽然如今的江南也被战争打得支离破碎,可是就算如此,也胜过北地百倍!

要他们去北方,那是绝不可能的。

可是皇帝的要求已经放在这里,不去,就是你自己的选择。

所以这些人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皇上,故土难离呀!”

“来人呀!”

朱元璋一声令下,侍卫扑过去,将那位官员押下。

“这位大人说故土难离,朕不信,朕今天就要看看,你是不是离得开?流三百里……”

“陛下饶命……”

老朱突然的发难,让百官措手不及,他们此时才惊醒过来,眼前这位皇帝,可不是好说话的主。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洪武皇帝刚从马上下来,他身上的血,还没洗干净呢!

想到此此处,百官胆寒,再也不敢在南北榜上说事。

一时间,众人噤若寒蝉!

“你们要的公平朕给你们了,接不接是你们的事!

可若有谁再拿公平给朕说事,别怪朕帮他公平!”

“刘基,你给朕进来……”

朱元璋转身,不再理会那些官员,进了御书房。

李善长脸色难看,只是盯着刘基跟皇帝进去。

“走,都回去,没有事做了吗?”

他回身,挥手,让百官散开,再回头望着御书房的方向,若有所思!

御书房内!

刘伯温径自跪在地上,皇帝只是看着他,久久不言。

“刘基,朕对你很失望……”

朱元璋一句话,让刘伯温身躯震动。

皇帝这句话中蕴含的情感,充满真诚,他抬头,却见朱元璋已经走到窗边,背对着他。

“朕明白你的立场,朕同样有朕的立场!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有相互扶持,也有相互争斗,这些朕都能理解!

只是朕想不明白,这大明连天下都没定,你们这些人,角色转变未免也太快了!”

皇帝回头,刘伯温赶紧低下头。

“咱们这些人,一年前,还是别人眼中的反贼,朕还记得朕没做这个皇帝的时候,你们这些人跟朕还没有这些隔阂,如今你也好,李善长也好……

一个个都开始算计自己私人利益了?

你刘基还记不记得,你说心怀天下的话语?

告诉朕,朕分南北榜,是为什么?”

朱元璋几乎是用咆哮的语气,质问刘基。

刘伯温的身体在颤抖,朱标也有些于心不忍。

“陛下在推动算学入科举的时候,大概还没有分南北榜的想法,想来陛下最近是有高人指点……

臣思索了一下,以陛下的手段,如果您是一开始就知道,应该会跟算学入科举一起铺垫这件事,可但算学入科举尘埃落定,您都没说,这证明您得到这个建议并打算推行,不会超过三天!”

朱标正准备劝说朱元璋,刘伯温突然开口。

老朱不言,朱标愣住。

刘伯温抬起头,神色平静。

“所以,给您说这件事的人,也不可能是许存仁,许老做学问也许不错,但想不出这种千秋之策!

我大明拿下天下之后,陛下要面对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南北方弥合的问题,这个问题臣以为陛下会缓缓解决,直到陛下突然祭出南北榜,

证明陛下此时已经在铺垫此事!

因为有算学入科举在前,科举改革大势已成,陛下不想浪费这个好机会,所以才强行推动南北榜!

我大明拿下大都,就是今日之事,北方的百姓喜迎王师,但同样会对您这位陛下心中多有猜想!

南人在前朝,是最下等下贱之人,南北汉人,这数百年来几乎几乎反目成仇,北地的百姓被南方的朝廷控制,

他们也担心这数百年的仇怨,会不会导致屠刀落下!

陛下分南北榜,也有让天下归心之意!”

朱元璋颔首,刘伯温还是那个刘伯温,他虽然未必有张异看得深远,但那小子是有仙缘在身。

刘基几乎是老朱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算计。

但,也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真的生气。

“既然你看透这一切,那你为什么要当出头鸟?”

刘伯温嘴唇动了动,却没有说出话,他苦笑一声,将整个人伏在地上。

“因为你刘大人已经长出息了,你身边有了依附你的人,你虽然看透朕的想法,却被你的手下裹挟,不得不出来……

你知道朕的算计,是为了天下大势,也是为了百姓!

可是你刘基依然选择你的立场,站在朕的跟前?

阅读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东鸭西楼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