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回国建厂

《八零年代回国建厂》

24.回家的人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是理想家的畅谈还是实干家的预言!》

《华国, 下一个经济强国?》

很快,在李麦芒踏上火车的时候,首都不少报纸的头版头条都登出了她的这番话, 基本上都是激励的话,要么就是中立, 批判的话基本上看不到。

这很正常,如果李麦芒是个乡村企业家, 她说这样的话,会让大家觉得他的眼界太窄,只能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坐井观天说出这样的话。

但是李麦芒本身就是从漂亮国回来的,对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 那就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在两个国家都生活过, 更有话语权。

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角度来说,没有人比她更适合讨论经济。

配的照片是她当时坐在圆形餐桌前的场景, 也不知道是哪个记者当时抓拍的, 两边围绕着各类人群,所有人的视线都在她的身上。

看起来就像是导师和她的学徒, 又看起来像最后的晚餐, 全凭个人看法。

李麦芒上火车之前也买了几份报纸, 用来在火车上打发时间,现在坐火车, 除了看窗外的风景、睡觉,什么也干不了。

报纸被她看完之后,拿来给罗小田识字用,罗小田刚上小学, 还在认字阶段,就趴在桌子上,满报纸的找自己认识的字。

像“人、口、华、国、的……”这些简单的,常见的字,都让罗小田指出来。

识字之后,罗小田小心翼翼的把报纸收起来,李麦芒不解的说:“走的时候留在这就行了,干嘛还带回家。”

她真的一点都不想多拿行李啊!去的时候拿着个黑包,舒舒服服的,回来的时候买了一大堆东西,装了几个袋子,又没有行李箱,她只能吃力的拎着。

别说这么几份报纸了,就几片纸她都见不得。

“上面有姐姐的照片,回家我要剪下来的。”

李麦芒直接地铁老人看手机,报纸上面照片的质感,懂的都懂,尤其是这个年代:“那你剪的时候带着文章一起剪下来。”

“知道啦。”

带着文章她还能接受,单纯的照片,她感觉自己看多了高血压。

楼县,国庆的气氛并没有首都那么强烈,贫困县,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做市政美化项目,大多数还是靠大家自己来庆祝。

最大的氛围可能就是这个时候附近各个村子的人会趁着这时候带孩子来县城,买不买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带着孩子来见世面。

尤其是今年,李麦芒的两个工厂开工之后,大家比往年多挣了一些钱,愿意带孩子来县城买东西的人更多了。

几分钱的糖,几毛钱的糕点,花钱买个肉包子、糖葫芦,大人小孩都开心。

县里文化广场的戏台子上这几天一直在唱大戏,不大的文化广场挤满了人,还有小摊贩挎着篮子在外围挤来挤去的卖东西。

何多多回家了,她在上次的面试中被选进外宣部,她刚开始也不明白什么是外宣部,后来厂长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堆报纸,各地的都有,然后让她们研究上面带图片的文章。

让她们分析哪些文章起到了宣传企业的作用,哪些配图、标题、内容更能让人记住企业和产品,还要写观后感。

她们这段时间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这些,何多多实现了她的梦想,坐在书桌前看书,却看的痛不欲生。

她第一次知道,看文章也能看反感,尤其是刚开始,她们写的观后感,用厂长的话来说,就是假大空,看似繁花似锦,仔细一看,全是废话。

让她们写读后感的时候务实一些,就她提的那些问题,直截了当的写出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读后感也是一种训练,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她们就要学会外宣部的核心,那就是引人注目,语不惊人死不休。

她们需要的稿纸、钢笔,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偶尔抬起头,她和坐在对面的外宣部郭媛相视苦笑。

在别人看来,她们外宣部简直不要太轻松,比内宣部还轻松,内宣部还要经常画黑板报,甚至听说以后工厂还要出报纸,只有外宣部,就一直坐在办公室看报纸。

只有她们自己知道,一点都不轻松。

但是要说不想在外宣部做了吗?不,越是了解,她们两个越是希望在外宣部做下去,尤其是厂长去过秋交会之后,她们也知道了秋交会上发生的事。

知道了家传多年的编织手艺、知道了全球限量、大师纯手工制作……

想象跟现实完全不同,却每个宣传语都能对上。

这种玩弄文字的手段,让何多多发现了新大陆,最近写的读后感,已经被厂长夸奖过很多次了。

厂长还承诺,下次春交会带着她们两个去见见世面。

去羊城,她还没去过呢,听说那里有很多外国进口的东西,比他们内陆发达很多。

提着鸡蛋暖水壶到家的时候,何母惊喜的接过她手里的鸡蛋:“这么多,你们工厂的福利还挺好。”

何多多得意的让何母看自己围着的红色围巾:“这个围巾也是发的,我跟人换的红色,好看不?”

“好看!衬你,小姑娘就该戴红色围巾,你呀,早就该多打扮打扮自己,以后工资你多留点,年轻的时候不打扮,难不成要像你妈我老了,想打扮也打扮不了。”

何多多娇嗔的用肩膀撞了一下何母,她以前确实不太爱打扮,再加上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太好,就更土气了。

但是李麦芒几乎天天都换穿搭,每天出现的时候都是光鲜亮丽,闪耀夺目的,工厂里的女同志们包括她,看到李麦芒的时候,都觉得她比电视上的明星还要好看。

不知不觉的,就想像她一样,开始学着打扮自己。

第二天一大早,何家二老带着鸡蛋去何多多大哥女朋友家了,家里多了个挣钱的人,少了个花钱的,经济条件比从前好了很多。

他们就想着找时间让两人办婚礼,暂时可以先在外面租房子住,租房子的钱他们出,两人年纪眼看着越来越大,不止是何家二老,女方家长也挺着急的。

“租房子可以,但是该有的彩礼是不能少的。”

“这亲家放心,今天回去我们就买辆新的麦芒自行车,他们小夫妻俩用,缝纫机也有,就是这手表,等过段时间买成麦芒电子表怎么样。

国外也有很多人买这表呢,我们家姑娘就在那上班,能早点买到。”

女方家长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主要是之前宣传的外汇订单起了作用,卖出去九十多万块,每块二十美元,他们想着这手表要是在国内卖,怎么不得一百多。

两家又在一起吃了顿饭,商量结婚的细节。

回到家的时候,何多多发现家门口蹲着一个人,走近才发现,是同为外宣部的郭媛。

“你怎么在这啊?”郭媛的眼睛红红的,脸还皴着,听到她问话,眼泪吧嗒吧嗒的往下落。

“多多,我不想回我家了!”

“怎么回事啊?”

何母赶紧打开房门:“先让人姑娘进来,这大冷天的。”

十月份的早上天气并不暖和,郭媛穿的也并不厚,这时候鼻头也泛着红。

到家里后,何多多才知道,郭媛家里兄弟姐妹六个,她是家里老大,还有四个妹妹,弟弟最小,她家是农村的,她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

外婆对她很好,她能上学全靠她外婆坚持,上学的花费都是老太太拿的,小的时候老太太还会教她学习。

村里的人说,老太太原来是地主家的闺女,识字的,后来逃难到这里,才嫁给了她外公。

郭媛的妹妹们都没读过书,从小就散养着,到了年纪就被她爸妈嫁了。

老太太过世之后,她回到父母身边,可能是从小生活在外婆身边,她对父母并没有多少感情,父母对她也没有多少感情。

也有可能是她父母本身就不喜欢她这个女儿,总之,对她并不好,家里只剩下她一个没嫁人的女孩,她在家的时候就天天干活,三天两头要给她相亲。

好几次,要不是她以死相逼,她爸妈早就把她嫁出去了。

来到厂里之后,她就没回过家了,这次国庆回家,她父母不仅把她的工资全搜出来拿走了,鸡蛋、暖水壶,就连她脖子上的红围巾都被拿走,围在了她弟弟脖子上。

还让她等到明年她弟弟十六岁,就把工作让给她弟弟。

如果是以前,孤立无援的郭媛可能就只能忍下去,忍到放假结束。

在工厂上班之后,她认识了很多的人,也结交了好朋友,更相信,她哪怕是出来借钱租房子住,将来的工资也能把借的钱还上。

何多多听完她的事,也是心疼郭媛,她家没地方住,但是她可以陪郭媛住在招待所,再不济,她们回工厂。

就是现在工厂住的人少,两个女孩子回去,总感觉有点不安全,还是招待所好点。

当天晚上,何多多就陪郭媛住在招待所里,打了热水让她洗脸,又涂上香香,早上迎风哭了那么久,不涂香香可不行。

“你呀,别太伤心,多学学咱们厂长,别把他们放在心上,要是他们敢来工厂找你,厂长肯定会替你做主的。”

要是别人,何多多还真不敢保证,她们厂长,肯定能为他们做主,不会说什么到底是你爸妈的话,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郭媛想到那天在工厂外面看到李麦芒扇人耳光的画面,再把被打的那人换成她的家人,噗嗤一下笑出声来。

“笑了就好,他们不值得你放在心上,有想他们的功夫,还不如想想怎么提高你写读后感的水平呢。”

说到这里,好不容易笑出来的郭媛顿时苦着脸,她受外婆的影响太大,写出来的读后感都是文绉绉的,偏抒情风。

每次李麦芒看的时候都眉头紧皱,刚开始她还以为是不是李麦芒是外国人,所以看不太明白她写的东西。

经过几次沟通之后,她知道,李麦芒看的是明明白白,只是单纯觉得她写的不行。

她后来也跟何多多对过两人写的试卷,发现她们两个写的试卷回答的点也没有重复得地方,不知道厂长是怎么选中她们两个的。

后来何多多开窍之后,她也看过何多多写的读后感,平心而论,她觉得自己写不出来那样的读后感。

并不是觉得那样的读后感不好,只是单纯的想不到这些东西,厂长也跟她说,没必要看何多多的读后感,她们两人风格不同。

“厂长说,她会帮我留意,看怎么让我重新学习,说现在的训练方法可能不适合我。”

“那你就更不用担心了,厂长都给你安排好了,你看,我不就在厂长的培训下锻炼出来了。”

晚上两人在被窝里说着悄悄话,郭媛原本的委屈、悲伤也慢慢的抛之脑后。

……

首都大学家属楼下,李杰刚吃过饭,在外面散步的时候,碰到同事。

“怎么样,你们厂里的电脑看明白了吗?”

“要是这么快就看明白,那就糟喽。”同事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越容易研究明白,就代表着这东西的科技含量、先进度越低。

“工厂的电脑用的是液晶显示屏,屏幕大,还清晰,好几次我都想把电脑拆开,先看看这显示屏。

本来嘛,研究计算机最快的方法当然是拆解,但是数学系的老孟死活不让,说他们还有几个公式要算,让我等他们算完再说。

还说什么,现在正是赶订单的时候,万一电脑拆开了,我装不回去,短时间又研究不出来,那损失更大,你说这不是看不起人呢嘛。”

同事点点头,李杰的专业素养还是没得说的,不过人老孟说的也没问题。

打听半天,感情这研究还没开始呢,白瞎他在这吹冷风,还以为能有什么好消息呢。

等到他走了,李杰才吹着口哨继续散步,刚刚的话,一大半都是假的。

他们这些研究,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随便打听的,他们也是不能随便说的,不能因为现在去了工厂就忘记纪律。

他觉得呀,这工厂算是去对了,虽然电脑还没拆,但是电脑上的数控程序都值得研究,目前他跟学生已经根据这台电脑的数控程序,重新编制了新的程序。

他准备提前回去,趁着还没开工,试试程序怎么样,他们的新程序制作的芯片,加入了几个小功能,如果能正常运行,那就说明路走对了,理论上来说,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这台电脑和数控机床重新制作出一台电脑芯片。

当然,这电脑芯片肯定不如工厂的电脑好。

他准备等到订单完成之后,就试试看能不能申请通过拆电脑。

……

李麦芒回到家的时候,就看到李杰他们在折腾数控机床,上面放着一个大号的芯片,比电子表芯片大多了。

机器快速的刷上焊膏,然后机器准确的将电子元件放在电路板上,随后进入高温焊接区。

焊接完成之后,转移到另一个自动光学检测机中,检查电子元件位置是否准确,是否缺失,检测完毕,最后用探头激活所有程序。

所有的流程都跟电子手表一样,但是最后制作出来的,李麦芒可以肯定不是电子手表。

谁家电子手表比巴掌还大啊,戴在手腕上,那不叫手表,叫护腕。

“这是什么?”

一群人太过专注,都没发现李麦芒来了,直到她开口才吓了一跳。

还是李杰阅历丰富,一下子把握住场面,镇定的说:“我们试试新程序,看看能不能给工厂拓展下业务。”

随后把已经做好的芯片安装上显示屏,甚至显示屏都是工厂的。

李杰用电笔刺激线路板上面的两个点,显示屏上就出现了两个会动的人形黑块,一直刺激,一直动。

“然后呢?”李麦芒一直在等下一步。

“就是这样,两个会飞的小鸟。”

……此时,无语是李麦芒的母语,都做到这一步了,他们就没想过干点别的?

这不就是掌上游戏机嘛!

等等,他们工厂的这些东西还能做掌上游戏机?其实想想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电子表厂后续解锁的功能是手机。

手机可比掌上游戏机难的多了。

嘿嘿,她就说嘛,高精尖人才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取代嘛,要不是这几位人才,她可想不到用这机器做掌上游戏机。

算算时间,任意堂的红白机好像也刚上市没多久吧,游戏机曾经在八九十年代那也是卷钱不少。

“我有个想法……”李杰他们觉得李麦芒说自己有个想法的时候,面相都变了。

李麦芒把自己记忆里的掌上游戏机游戏描述了一遍,然后又描述了游戏机的原理,希望他们能往这方面研究研究。

“研究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们这次做的芯片是为了检验学到的东西,本质是检测学习成果,不是为了做这个东西,李麦芒说的东西李杰没兴趣。

“那你做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还用的工厂设备和材料。”

李杰理亏的说:“那我掏钱,该多少钱我掏多少钱。”

工人利用工厂便利,为自己谋福利,很多工厂都有这种情况,缝纫机厂员工用缝纫机给自己家缝衣服,焊接工用工厂锡焊和铁片给自己家孩子焊玩具……

只要不是特别过分,耽误工作,基本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师,我来做吧,我觉得李厂长说的挺有意思的。”

李杰看着自己手下得学生自告奋勇,再看看机器,确实觉得总不能一直占便宜吧,除了他,又委派了一个愿意研究游戏的学生。

麦芒集团游戏部就这样草创成功,研发的第一款产品就是掌上游戏机。

国庆结束之后,工厂有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游戏机项目也只能暂时搁置,因为数控机床目前只能李杰他们操控。

李麦芒也心疼的很,原本以为这就是几个略懂计算机的,经过这次之后,知道这每个人都是宝藏啊,就这么在工厂里当流水线工人,暴殄天物。

他们也有学徒,学徒也能上手,只不过操作起来没有他们流畅,李杰一大把年纪,坚持自己上阵,和学徒轮流上班,劝都劝不下来。

这是李麦芒没掌握好劝的方法,她要是说停一台数控机床让李杰用,他立刻就从生产线上退下来,没日没夜的研究电脑和数控机床,都不带理李麦芒的。

十一月中旬,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九十五万块电子手表提前完工,完工的那天,电子手表厂里爆发出欢呼,甚至有些同志都哭了出来。

两个多月,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十二小时两班倒,精神高度集中,就担心出差错,这是对工厂的考验,也是对每个工人的考验。

李麦芒听到欢呼声也来到车间,当场宣布所有人放假三天,工资照常,不止是电子表厂,自行车厂也一样,这下欢呼声更高。

李麦芒则是回到办公室,把外宣部何多多和郭媛叫过来:“这次工厂提前完成订单,我觉得就是个非常好的宣传角度,可以让外界了解到我们工厂的实力,和工人们的力量,你们尽快出一版宣传方案,我要看,要突出你们两个各自的特色。”

她准备今年在电视上宣传一波,当然,最好的宣传平台肯定是春晚。

83年春晚刚刚出现,而接下来的这个春晚,84年春晚,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收看,而且收看的人还都是有消费能力的人。

这时候的春晚跟后来的不一样,这时候的春晚,要内容有内容,要思想有思想,要诚意有诚意。

电视剧可能不看,春晚不能不看,能在春晚上露面,哪怕只是几秒钟,也够全国人民记住的了。

84年一月底就是春节,距离现在也就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她觉得还是有机会拿下春晚赞助的。

等到以后,不仅竞争对手多,费用更是水涨船高,这时候是最划算的时候。

阅读八零年代回国建厂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