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届文科生

《最后一届文科生》

第十一章 声明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我不知道我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的这篇文章,但它确确实实出现在了各位面前,我希望各位读者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停下来,耐心的读完这篇文章。

咱们具体来评述和回答一下读者对于我小说(《最后一届文科生》)的问题:首先,对于现实中“死党们”说人物在小说中写的太多时感到看得有些眼花缭乱,记不住来作回答。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但贴近现实来说,书中的“颍城一高”是一个容量六千人左右的学校,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陪你从须臾到不朽,有的人则转瞬即逝,也如书中的主人公“任奕行”一样,圈子时而大,时而小,范围广,规模大,所以人物就多了,就显得繁琐,我个人写作风格注重贴近现实,故而不想遗漏任何一个人物,所以就全盘托出,但主体是从“任奕行”的视角展开。再者小说人物之多,有着重描写,也有轻描淡写。坦白来说,这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大家也不必要都集中于一点上去观摩,之所以使用第三人称叙事,是因为我想要从“上帝视角”供读者们去了解故事的全貌,不必苛求于一个人物身上,即使我对一部分人物花费笔墨之多,也并不代表他就是重点人物。所以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

其次,对于现实生活中有人说教我写的不真实,且传谣我“家财万贯”,我觉得这有几分可笑,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一位不喜欢解释的人,因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老子在八十一章中说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况且我由衷的建议这类人不妨抽点时间多去了解了解小说是什么,是干什么的。我在书中的简介里写到:“本书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不知道他们了解不了解“改编”是什么意思不。我可以保证,这本书中百分之九十都是真实的事情,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是借鉴他人语言仿写,百分之五是虚构。小说主要是叙事,大多是虚构,且多种人称均有,小说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重点在细致塑造人物形象,要给出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小说接近戏剧,故事中人物直接给读者看,情节安排巧妙。在这本书中以“任奕行”为中心,直观展现百分之七八十的事件,剩余的就由他人进行讲叙,然后我加以整理,并与之衔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之所以大家在观看这本书时觉得很搞笑,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件事本来就很搞笑,太严肃反而凸显不出它的真实性,而且前面我也讲过,小说本来就接近戏剧,如果各位不相信小说文体结构的话,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就各形各色,我还是建议那类人多读点书,没有嘲讽的意思,只是一个建议。举个例子,“曹先生的《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是一部不朽的杰作”,这是事实。我认为这句话对,你认为错,这仅仅是观点不同;但我觉得读《红楼梦》是涵养情操,修身养性,你觉得是虚伪,低俗。这就是价值观不同。村上春树先生在《且听风吟》中写到:“然而,倘若我们一年四季都喋喋不休,而且喋喋不休的无不真实,那么真实的价值必然荡然无存。”我认为人生就是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时而真实,时而虚假,这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即使我真的写小说中“任奕行”家财万贯了,那又怎样?你能保证这世界上多有的小说都是百分百真实的吗?况且事实上我也没有去写,不过这类人倒是给了我提醒,我可以自己“爽”一把,现实中的生活已经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我还不能在小说里去满足自己吗?张雪峰老师说:“文科生都是服务业。”我不否认这一观点,因为人们存在于这世界上,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世界,学校,班级,家庭......服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我认为,当文科生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满腹经纶”时,文科生就代表人类精神的最高层次。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首先要审视自己,再评判他人。

对于传谣我的人和相信他们话的人,我仍有规劝。当今世界,信息的迷雾越来越浓,不仅是单一的渠道信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盲目,冲动,狂热的群体思想在无形之中消解,空耗着独立的个性。如果一个个体,接受单一信息,又不会明辨慎思,很可能不自觉就具有了“乌合之众”的特性:理性匮乏,却热情洋溢;排斥证据,而倚赖幻觉;不会推理,又勇于行动;看重数量,而罔顾事实。正如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所说一样:“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也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说一样:“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这两位先生所说的话最后也被用于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作文材料中,去供广大读者们讨论。现代科技飞速发展,5G横空出世,人工智能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也使人们的思维越来越受到干扰与限制,大多数人放假,尤其是青少年,都喜欢呆在家里,捧着手机哈哈大笑。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告诉这些人,要如司马光所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袁枚所说,“双眼自将秋水洗”,然后如屈原所言,“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样,这些人才将不是一个“愚昧且自信”的“可怜人”,而是一个兼听明辨、个性卓然而有尊严的个体。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但如果你们要问:“兼听则明”就一定对吗?“偏信则暗”就一定错吗?当然不是这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阅读最后一届文科生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