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孝经》

第69章 诸侯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不骄不溢协和臣民戒慎恐惧安守社稷

经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解释章题简析主旨

本章继天子之孝后,讲诸侯如何行孝。在周朝,天子下面有八百诸侯,诸侯是一国之主,地位仅次于天子。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种,是因地位不同而封地不同的五种等级。

为什么用“诸侯”,而不用诸公、诸子、诸男这些字样?其实本该称诸公,但是因为“公”跟天子的“三公”称呼上雷同,因此就不称诸公,用第二个字诸侯,这是对每一个诸侯国的君王的敬称。下面的伯、子、男三等也是属于诸侯,不过在这里就不称侯了。

一、不骄不危有度不溢

经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诸侯之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在上”的诸侯,地位仅次于天子,贵在人上,高要不危,就是不能有骄慢的心理和态度,这样即使在高位,也不至于危险了。不骄之后,还要“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制节”就是我们生活的费用要懂得节制,要节约,如果生活费用很高,很奢侈,再多的财富也会被浪费殆尽。所以这里讲的“不溢”,就是不能够奢侈。

玄宗《御注》:“诸侯列国之君,贵在人上,可谓高矣。”诸侯是国君,地位很高,“而能不骄,则免危也”。所以高地位的人能够去除骄慢的习气,就可以免去危险。下面“费用约俭谓之制节”,这是讲制节谨度。“慎行礼法,谓之谨度。”所以制节主要是在节约费用方面来讲的。“谨度”,谨慎自己的言行,这是讲遵守礼法。这里强调的不骄、不溢,“无礼为骄,奢泰为溢”。所以一个人不守礼法,就是高于礼法之上,就是骄慢,心目中没有把礼法放在第一位,甚至全不放在眼里,无法可依,自以为是,做人、做事,待人、接物都无礼,这就是骄的表现。“溢”,就是指奢侈浪费。所谓骄奢淫逸,贪图享受,不懂节俭,不恭慎保持自己的德行,这就称为“溢”。所以在高位的人要谨慎去除骄、溢,不能让它滋长。

二、不危不溢富贵长守

经文:【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在高位,因为不骄慢,就不会危险,因此能够长久保全他的高位。“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财富溢满而不奢侈,还是谨慎节俭,就能保全他的富裕。“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高位的人,能够保全富贵,自然就能够保全社稷。高位者如果能够不骄、不奢,能够谨慎、恭敬的行事,人民看到后,也会佩服、效法,所谓“上行下效”。国内自自然然就能上下和睦,达到“和其民人”。上下和睦国家就安定,社稷也就得以保全。

唐玄宗《御注》云:“列国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社稷”就是指神,一国之主祭奠社稷之神。“言富贵常在其身,则长为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所以一个高位的诸侯,如果能够不骄不奢,就能够保全他的富贵,就能够长久的祭祀自己国家的社稷之神,即自己可以长久的作为一国之主,而人民也就自自然然能够安定和睦。如此,可谓诸侯之孝。

邢昺《正义》:“言诸侯在一国臣人之上,其位高矣,高者危惧,若不能以贵自骄,则虽处高位,终不至于倾危也。”这是讲高而不危的含义,诸侯是一个国家的君主,一国内有文武大臣,也有普通老百姓,所以叫“臣”和“人”。诸侯在臣人之上,所谓是万人之上,其位高矣。地位很高了,就会有危险,正如我们登高下看,会畏惧,自自然然就有一种畏惧感,一种危险感。以此比喻高位的人,要有畏惧感,“若能不以贵自骄,虽处高位,终不至于倾危矣”。在高位的人,不以位高骄慢,愈加战战兢兢,有所畏惧,深恐德行不够,不能保持这样的高位,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先人。即地位愈高,使命愈重,责任愈大,能够不以贵自骄,这样虽然处在高位,也不至于产生倾覆的危险。一个国家,产生内乱、倾覆、破国、亡国,追根到底,还是因为领导人的骄慢所致。因为骄慢,放纵,言行也不谨慎,往往就会导致内忧外患,所以忧患的产生,包括天灾,根源还是在自己。佛家讲的圆满,“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宇宙都是自己真心变现的,外面的境界如果好,那是我们至孝至善的心变现的;如果外面的境界有天灾,归根到底是自己不善的心感的。心外没有境界,境界都是内心的影像,所以要改变不好的境界,就要改心,改自己的言行。作为一个领导人,他真正能做到在上不骄,能够做到节约不奢侈,谨慎自己的言行,自自然然灾难可以得到化解,甚至免除,所谓“明王以孝治天下”,这是至德要道。

三、戒慎恐惧基业长存

本章以《诗经》的一句话来做总结:【《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御注》解释“战战”是恐惧的样子,“兢兢”是戒慎的样子。所以“战战兢兢”就是戒慎恐惧。“如临深渊”,我们想象在悬崖边上探头,自然会戒慎恐惧,从而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刚结一层薄冰的河面,很容易就塌下去,所以要格外小心,行之脚步不可太重,否则会冰破人陷。用这两个戒慎恐惧的譬喻来形容,“义取为君恒须戒慎”的意思就很明白了,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要恒常戒慎恐惧,小心翼翼来维持这一国的基业;“恒”是不间断、必须要之意。

依循古论解析章句

邢昺《正义》解释“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积一国之赋税,其府库充满矣。”

诸侯国的经济来源赋税汇聚起来,国库就很充实。“若制立节限,慎守法度,则虽充满而不至盈溢也。满谓充实,溢谓奢侈”。国家要想国库充满、充实,要靠赋税。赋税出自国内人民的劳作,即现代所说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是税收的来源。税收的来源有定,不能无限增加,历朝历代帝王也都希望减轻赋税,不能给国民太重负担,且每次朝代更替,大家都希望减赋税,甚至喊出“均贫富,减赋税”的起义口号,除减赋税,大家也希望平均财富,缩小悬殊的贫富差距。均贫富,这样就可以帮助社会达到和谐。所谓“收入不在多寡,而在不均”。

我们国家免除了农民的税收,这是历史首次,是古代圣明的君王一直在梦寐以求而未能实现的,我们这个时代实现了,这是国家了不起的成就。

税收完全从工商服务行业得到满足,还能够充满国库,所以皆大欢喜。“若制立节限,慎守法度”,虽然国库税收充满,但是也要节省使用。如果不节俭、不谨慎有度,作为高位的人,用钱无限,花销无度,甚至劳民伤财,就会出现大问题。即“则虽充满而不至盈溢也。满谓充实,溢谓奢侈”。如果满而将溢,则“制立节限”,节约开支,使国民收支平衡,国家不会出现很大的负债和赤字,外贸逆差和政府的财政赤字,都可以减少甚至变成盈余。

我们中国现在贸易顺差,政府税收充盈,形势很好。国家反贪污、反受贿,大力抓廉政建设,要求为官的人、政府的公务员清正廉明,这也是“慎守法度”。虽然国库充满,也不至于盈溢,盈溢就是指奢侈浪费,奢侈浪费很快会把国库掏空,因此这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我们讲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非常重要,经济基础关键在制节谨度,节约开支,少浪费,并谨慎避免现象,这样,诸侯的政权就能够稳定,所谓“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一、世界首富用钱智慧

邢昺引用《书经》:“书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自来,言诸侯贵为一国人主,富有一国之财,故宜戒之也。”《书经》讲“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就是高位跟骄慢习气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在高位上的人,也可以不骄慢;富有的人跟奢侈没有直接联系,也可节俭生活。“期”就是约定,约会,“禄”指富贵。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但生活很节俭,他能够做到制节谨度。

“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地位高贵的人虽然跟骄慢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往往很容易导致骄慢习气产生。即骄慢习气会自动自发的来,不知不觉的就生了傲心。所以儒家教导我们“傲不可长”,佛家说的傲慢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烦恼,只要有“我”的观念,即是“我执”,宇宙本没有一个独立的我,都是因缘合和体。此身非我,何故着我?而身处高位,易生傲慢,甚至不知不觉,根本在于“我执”。“富不与侈期而侈自来。”本可以过节约的生活,可是家里富有,环境使然,就不知不觉的会奢侈、会浪费,这也是恶习气。孔老夫子在《孝经》里特别教诫高位、富贵的人,不能够骄奢淫逸。正如胡主席提倡的“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它为耻,因为它是恶习气。“人之初,性本善”,骄奢淫逸不是本善,是后天养成的不良习性,应该去除,在富贵中,依然修养自己美好的品德。“言诸侯贵为一国人主,富有一国之财,故宜戒之也”。诸侯是一国的人君、领导,富有诸侯国的财产,更要戒除骄奢淫逸。

邢昺《正义》有两段话,讲得很好:“又覆述不危不溢之义,言居高位而不倾危,所以常守其贵;财货充满而不盈溢,所以常守其富,使富贵长久不去离其身,然后乃能安其国之社稷,而协和所统之臣人。谓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也。”

经文重复讲述不危不溢,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讲了两次。如此短文,反复讲述,可见非常重要。“言居高位而不倾危”,在高位上只要不骄慢,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守其贵也;“财货充满而不盈溢,所以常守其富”,他的财富充满,甚至做得世界首富,自己不骄奢、不浪费,财富就能长久的保全。如果能够用财富和地位,帮助世间苦难的众生百姓,那就更是积德行善,富贵更能长久。比尔·盖茨真的很有智慧,他把此生财富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捐出来,用作慈善事业,这是布施。佛家讲,因果报应,布施的因,得财富的果报,愈布施是愈富贵。所以“富贵长久而不去离其身”,他总在布施,富贵就长久而提升,即福分愈来愈大。

“然后乃能安其国之社稷,而协和所统之臣人”。这样国家安定,子孙得到福荫,诸侯国内的臣民都能上下和睦,实现和谐社会。“谓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也”,国家因此而得到安定。“此”,就是一个国家领导人能做到不骄不奢,能够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国家领导人如此,下面臣民效法,现象自然会杜绝。“臣人以此和”,官员百姓都因此和睦安乐。

邢昺《正义》引用隋朝大儒皇侃所云:“在上不骄以戒贵,应云居财不奢以戒富,若云制节谨度以戒富,亦应云制节谨身以戒贵。此不例者,互其文也。”皇侃意思深入一层。他说,“在上不骄”这是教诫身居高位的人,与之对应,应该说“居财不奢”,这是讲占有财富而不奢侈,不浪费,依然能够节约,把有余的钱财帮助社会,这样能够使富贵长久。所以“居财不奢”应该是用来教诫富者。一个是教诫贵者,一个是教诫富者。“制节谨度”,是教诫富的,“节”是节约;“谨度”,就是用度要谨慎,有钱也不可以铺张浪费,钱终有花尽的一天,不可滋长奢侈之风,这是教诫富(富人)。与之相对“应云制节谨身以戒贵”,身居高位的人,地位高贵,自己也要节约,而且言行举止要谨慎。所以对富者而言是谨度,对贵者而言是谨身,这是互文。按照逻辑,应该是这个说法,大概是因为省略,所以此意讲的简略。因此“在上不骄”之后,就没有讲“居财不奢”了,但是我们可以推论出来。“制节谨度”也就没有讲“制节谨身”了。所以我们学习古代的典籍,要懂得举一反三,归根结底,教我们戒骄奢淫逸。

二、华人首富恪守母教

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母亲是一位非常贤慧的传统家庭妇女。从小母亲就教导他,要谨慎做事,要讲究诚信,要做一个忠孝节义的人。

李嘉诚十四岁时,父亲因病过世,由于家庭经济重担,他放弃学业,出去工作。开始非常辛苦,他是家里最大的孩子,为了母亲、弟弟妹妹,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他们家是从潮汕地区迁到香港的,那时还在抗日战争当中,这位年轻的小伙子非常努力的工作,因为他心里想着母亲、家庭,所以工作很专注、很努力,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商业要领。李嘉诚虽然读书并不多,但由于良好的家教,商业生涯一帆风顺,最后一直做到了华人的首富。

阅读《孝经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