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孝经》

第212章 感应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孝悌诚忠敬事宗庙感通神明四方归服

经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解释章题综述主旨

章题“感应”,是讲行孝之人,孝心达到至诚,就能够跟天地、祖先、神明都有所感应,所谓以至诚之心而感,就有天地鬼神来应,这是感应章所说的道理。

实际上“感应”,是心有所动,境界就有感,跟着变动,这叫应。所以感和应是同时,以善心去感,得到的是福应;以恶心去感,得到的就是灾祸。道家《太上感应篇》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说一个人起心动念是善,想到的是别人,他所得到的便是福;起心动念为自己、自私自利,想的都是自己的名闻利养,或者是满足自己的,而不顾伦理道德、不顾父母、不顾祖先,这种人必定遭到天谴,天地不容,鬼神都憎恨,得到的必定是灾祸。

祸福,实际上没有门,门就在内心。“惟人自召”,是我们自己招得的福或者祸,即感应所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个人得善报还是得恶报,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身体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只要有光照射下来,影子马上就会显形;内心起什么样的念头,必定感得什么样的境界、果报,就像影子随时随地的跟着身体一样,感应就是这么迅速,而且是丝毫不爽,一点都不会有差错。

感应之理、事都很深广,这是因果的道理,古圣先贤讲的很多。因果在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和佛家都讲的很多,儒家讲的稍微少了一点儿,但是也非常认同因果之理。譬如,儒家十三经之一的《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说一个家庭如果是积不善的、造恶的、为富不仁的、自私自利的、损人利己的,就必定“有余殃”,即积恶之家,必定会有灾殃。这个灾殃可能是现生就受报,也可能在子孙那里受报。“余殃”这个“余”讲得很有味道,“余”是剩余,除了自己受到殃报,还有余殃,这余殃谁来受?子孙来受。积善之家,行善的、积德的、舍己为人的、能够救人生命,或者是推广伦理道德教育等等,做这些善事,家里必定会有好报。“必有余庆”,“庆”就是福报,这“余庆”就是除了自己所受的福分以外,还有余福可以绵延到子孙后代。

《尚书》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如果一个人做善,以善感,天必定以福来应,天降百福,所谓“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是形容自己得到无量的福分。如果做恶,必定会招感上天降下灾殃。这个上天,实际讲的是自然之理,感应是自然的,不是人为创造的,它是我们讲的客观规律,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终有报。所以愈想得善报就愈得积善因,愈想避免灾祸就必得断恶,断恶修善才能够改造命运,才能够积累福报,得到真正的、长久的幸福。

◎改恶从善转祸为福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莆田有一位冯先生,给人算命算得很准,在当时很有名气。冯先生算自己命中有两个儿子,而且其中一个能够显贵。可是他到了五十多岁,两个儿子还没有一个显贵的,而且赌博成性、不务正业。冯先生心里觉得很痛苦,他能够算出自己的命,但不准,算别人的命却很准,到底为什么呢?

听说武夷山有一位很有修行的一目道长,能够知道人的吉凶祸福。他就去请教,向道长报告了自己的问题,道长讲:“一个人命运如何,关键是看他的心术。如果这个人的心改了,命也就改了,心术里最重要的就是孝道。”道长也是有一定的功夫,看出冯先生的问题:“你现在犯了天条。你生平吃、用的都好,家里很富庶,对妻妾也非常钟爱,但是对自己父母的奉养,却是很微薄。不孝父母,是违反上天的法则、戒律,要知道你自己的身从何来?是父母所生,不是妻妾所生。你违背了道德,违背了天律,所以招致鬼神的愤怒。”孔老夫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天地鬼神,有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爱妻妾、爱儿女的这种心,甚于爱父母之心,这是颠倒。道长劝告他说:“你应该好好的反省改过,以爱妻妾之心来爱父母,就能够改造命运,本来你的儿子确实应当显贵,但就是因为你的不孝,所以儿子也不能显贵,没福了!父亲不孝、无德,儿子的福分全没了,所谓招致天怨人怒,赶紧改吧。”

算命先生能算得出来命运,但不了解其中的义理。人的命运是从哪来的?能不能改造?如何改造?这就需要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是教导我们断恶、修善,改过迁善,这是改造命运的良方,这就是因果。

算命先生听了道长一席话,明白了,知道自己对父母确实是太刻薄。回到家里痛改前非,侍奉父母不敢怠慢、非常周到。果然最后,两个儿子都回头,原来赌博成性,后来都变得很纯良,能够听从父亲的教导,也保住了家业。所以命运实际上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谁来改造?自己改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想要命好,很简单,断恶、修善就能改造命运。所以传统文化教导我们的不是宿命论,能真正帮助我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道家的经典《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因果教材,儒释道三家的学者、过去的文人,他们都是熟读这些经典的,古来都把《太上感应篇》称为“元宰必读书”,元就是状元,宰就是宰相,状元、宰相必定要读的书,为什么?它帮你修福!当上状元、当上宰相那得多大的福报,要懂得修善、修福。《太上感应篇》就是讲的因果,它也是用“感应”两个字来讲的,里面有一句话:“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怎样转祸为福?过去如果曾经做了恶事,招致的恶报那就是祸,想要转祸为福,就得断恶修善。所以曾经做过恶事,要改悔,就像算命的冯先生,他改悔了以后,恶运也就改了。“诸恶莫作”,所有的恶事都不做,“众善奉行”,一切的善行都要去做,这样“久久必获吉庆”,做久了就自自然然得到吉庆,吉是吉利,庆就是福报,这就是转祸为福、改造命运的原理。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得福报,希望儿孙也能够孝顺,自己要好好的行孝、行善。在修福、修善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行孝,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悌传家,这是家门有福。

《劝孝文》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我自己能够孝顺父母,就不会有大逆不道的儿女,有的都是孝顺的儿女,因为修了好因必定得到好果。道理很简单,做父母的给儿女表演好样子,能够孝顺父母,真诚的孝顺,不是为了做给儿女看,他真的是孝心,就做得很自然,所以教化的效果特别好。儿女看到了,潜移默化中也自自然然学会,就不会成为逆子了。“子能孝”,儿女能孝,也就不会有悖逆的儿女,即没有逆孙,孙是对“我”而言的,如此形成孝悌之风,那就子子孙孙都很昌盛,所以“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家风、家道就承传下来,一直绵延下去,永远都是这样昌盛。

◎圣贤风范子孝孙贤

范仲淹先生,宋朝时候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他的德行风范令世人、令后代所景仰,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这种圣贤的情怀,是怎么养成的?孝心!范仲淹幼年时候,父亲亡故,母亲改嫁到朱姓人家,朱家子弟奢侈,不仅不听范仲淹劝解,还言语讥讽。范仲淹逐渐成年,这才了解到自己的身世,想到母亲在朱家辛苦,而自己又无力事亲,决心考取功名,将来衣锦还乡,接母亲来供养。于是,他闻鸡起舞,苦读八年,其中五年衣不解带,平时生活极其节俭,吃的是稀粥咸菜,所谓断齑划粥。以清苦的生活砥砺自己的志向,本来是十年寒窗,他八年成就,提早回家接母亲出去奉养。这是孝心的驱使,才有这样的成就。

范公念念想到的不是小我,而是天下万民,将孝心扩展至天下的百姓,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把俸禄全部捐献出来,帮助“亲而贫、疏而贤者”多个家庭,到自己身故,家里清寒到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这是圣贤风范!范公的儿子,也是这么优秀,二儿子范纯仁,朝廷知道他有德行、有学问、有能力,请他出来做官,但是当时范公年老有病,范纯仁就在家里侍奉,拒绝了朝廷的邀请,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怎么能够注重俸禄、名闻利养,而把父母放弃于一边。这是真正的孝道!他拒绝了朝廷的邀请,难道真的把福报给拒绝掉了?没有。后来他跟父亲一样,也是当了宰相。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而且真正行孝,儿孙必定有很大的福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范家八百年都不衰。“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最大的善莫过于行孝,最厚的利莫过于行孝,行孝得福!这就是感应。

人生于天地之间,本来与天地一体,所以我们心有所动必定是感动天地,因为心里一动就会产生波动——心波,这心波一动可以传遍虚空法界,整个宇宙都传遍了。我们想象在遥远的星球上,如果有一个够灵敏的接收仪器,一定可以感应到这个心动的波。我们的心跟这宇宙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所以才有感应道交,有感必定有应,这就是感应的道理。

依循古论解析章句

我们用唐玄宗《御注》,辅之以邢昺的注疏,一句一句的来学习经文。

一、孝事父母天明地察

经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子曰”就是孔子说的,通篇《孝经》都是孔子的教诲,这一章孔子讲的道理极深。“昔者”就是过去,“明王”,过去圣明的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事父孝,故事天明”,能够对父亲尽到孝道,就能够“事天”,“天”包括日月星辰这些天体,也包括四时寒暑季节变化,这里讲的天和地其实都是泛指一切自然现象。能够对父亲尽孝了,“事天明”,“明”是智慧,他就有智慧可以去服务自然,也就是跟自然处理好关系,和谐自然。“事母孝,故事地察”,能够对母亲尽孝,也就能够对大地细微地明察。

唐玄宗注解:“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致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王者”,就是过去的明王、圣贤的君王。“父事天,母事地”,《易经》讲到乾坤二卦,乾代表天,在人伦关系上代表父;坤代表地,在人伦中代表母。父母跟天地其实都是一样的,因此它是相通的,所以“事父孝”,就能够“事天明”;“事母孝”,就能够“事地察”。事父母之道跟事天地之道是一样的,所谓“移孝父母之心而孝事天地”,这样就能通达了。这里讲的明和察都是通达的意思,就是能明了天地之理,明了自然界当中一切的现象。

谁能明白?圣人能明白,这种人称为“神圣”,“神”的篆字,是左边一个示,表示的示,上面两画,即古代的“上”字,下面三条垂杠,垂下来,表示上天垂相,右边是个申字,就是三画然后一条线通下来,所以申代表通达,通达上天垂相,这个人就称为神,也叫圣,神和圣意思一样,也就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了。

如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如《孝经》所讲,靠孝道。他能够孝敬父母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就能够开发自己本性的智慧。这种智慧通过孝行引发出来以后,对于宇宙和人生的道理、现象都能通达明了,他就能够事天地了。他知道在天地之间、在自然界里面,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他都能明了。这就是孝道的功用。不通过尽孝,智慧怎么能够显发出来?智慧不能显发,当然对天地自然一切现象都是懵懵懂懂,也就不明不察了。

我们现在“讲科学”,这一条告诉我们如何来研究科学。“事天地”,就是把天地宇宙的现象弄明白,这就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还是从孝心来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对父母能尽孝,处处想到父母,心很细腻,父母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父母一个眼神,儿女就知道需要什么,马上去供养;父母一个动作,儿女就知道父母心里想什么,马上就去服务。特别是父母卧床,或者身体虚弱说不出话,更需要儿女细心的去体会,进而去照顾。以这样的心去研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当然他就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科学家,科学家不外乎是用细心、周密的思维成就的。

阅读《孝经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