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

《恋爱心理学》

第3章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人生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我们出生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

——雨果

梦里见到的就是你:一见钟情的秘密

邓丽君的那首《甜蜜蜜》,一推出就风靡华人歌坛,深受大众的喜爱,因为它道出了人们对爱情最美好的期待。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

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蔼—在梦里

梦里梦里见过你

甜蜜笑得多甜蜜

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蔼—在梦里

一见钟情不是梦

事实上,这样一见钟情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究其原因,人的潜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它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

一、外表形象

从童年起,我们就开始把引起好感的某些异性形象潜藏在潜意识里,形成偶像。异性偶像的集中形成是青年期,这时,在潜意识里,我们将日常生活、电影、电视、画报、小说中所认识、接触到的许多零散、多样的异性形象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朦朦胧胧的模糊形象,作为性想象的对象,抑压在潜意识里。它往往飘忽不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正是潜意识里潜藏着的各种因素揉合而成的异性偶像,使你在茫茫人海中会选择他(她),而不是别人,当遇到某一异性,你会马上被他(她)吸引住,并产生爱情,这是因为对方的某一形象突然唤醒你潜意识中的偶像,于是就有一见钟情,似曾相识感。古时候的卓文君隔帘看到温文尔雅的司马相如,顿生爱意,一同私奔成婚,正是由于司马相如吻合卓文君潜意识里的偶像。

在两往中,个体的外表形象是引起异性好感并产生爱的首要因素。性吸引力是以外在美、性感和气质美三方面吸引异性。

外在美表现在体形、五官、皮肤、毛发、风度上,最易被人感知;性感,是美感中与性有密切关系的表征,能给异性以集中、强烈的感受。女性的性感表现在眼、唇、四肢及女性的第二性征上;男性的性感集中在躯体,如肌肉和眼神上;气质美,是能使对方相容并产生好感心理,它由力感、柔感、智感构成,通过外表、言谈举止表观出来。平时所说的“风韵犹存”就是气质的美感。两性间的气质吸引,正是一方的气质表征满足了对方潜在的心理。对异性赞不绝口,并非对方长相好,而是因为对方的气质正是自己的心理潜在模式的再现。 比方说,一个柔弱的女孩,一直崇拜刚毅的气质,当她恰恰遇到一个表现出雄健和粗犷的男孩,她就会觉得他气质好;这个粗放的男孩,在潜意识中也希望遇到一位柔情的姑娘,而她正好在言行中表现出温柔与多情,他就会被她的气质吸引,从而相爱。

气质美是性吸引力的核心,外在美是基础,性感是催化剂。两性相吸主要在于气质。 贝多芬就是以其气质使勃伦施维克小姐倾慕不已。高仓健以其气质的完美赢得许多女性喜爱。性吸引力并非千人一面。它因人的个性、修养、理想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二、水面下的渴求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比喻为海洋中的冰山,意识只不过是海洋上露出水面的冰山之巅,而在水下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巨大的冰山底部,这便是潜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处于意识状态时,我们便能对我们的意识感知,能察觉我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而处于无意识状态或者潜意识状态时,我们就无法直接感知那些被压抑的但却真切存在的渴求和。

当“一见钟情”发生时,我们内心的爱情的感觉和被初次见面的对方激发出来,但是双方却说不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就是潜意识的魅力。据心理学分析,这种爱的体验的产生与个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比方说,一个童年时代失去父母的男孩,长大后他会很容易钟情一个无父无母的女孩。因为他自己经历过所有的痛苦,所以当他看到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她时,就会一种想保护她、照顾她的冲动。他的这种补偿心理就是对自己未得到的东西的另一种渴望心理的满足。可以说,“一见钟情”的产生不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而是有因果的必然。

一见钟情,是否能够天长地久

有人总会觉得“一见钟情”来的快也去的快,是不可能天长地久的,但由社会学家主持的一项对中国男女的社会调查中,以及几年前的一次网络调查都显示,在年轻人中,一见钟情而结为夫妻的比例越来越高了,这似乎表明当代年轻人越来越追求浪漫爱情,使婚姻真正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调查显示,那些因一见钟情而结婚的人,与那些非一见钟情结婚者,在幸福感方面并无差异!事实上,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美好而长久的爱情故事就是从一见钟情开始的!

调查发现,一见钟情而一生相守的爱情,伴侣们都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有了“第二次的相遇”!他们彼此发现和接纳了对方的真实,只有这样,爱情才有可能继续。

假如与一见钟情撞个满怀,也没有什么好怕的,这至少是种美好的体验。但我们都需要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见钟情?为什么他(她)在我心里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下产生了爱情,这些问题都值得一问。接下来就是:与他(她)第二次相遇0第二次相遇”可以再次确认自己的感觉,而且也意味着让彼此有机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不管怎么说,爱情都需要两个人能坦诚相待,彼此珍惜。因为爱情本身是美好的,只要两个人互相欣赏,两情相悦,关心和包容,那么长久的爱情就属于你们!

初次见面很重要:什么决定你的恋爱运

首因效应的定义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很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首因效应的理论解释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某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实验心理学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一般的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第一印象不美好的人。

如何把握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的,也不是难以改变的。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首因效应的应用

首因效应在恋爱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人际交往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对方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矗当然,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你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就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对方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首因效应在恋爱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恋爱运。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的定义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同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简单地说就是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例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

近因效应的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他编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实验者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实验者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实验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实验者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实验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实验者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来说,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对恋爱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恋爱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恋人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错话,做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求爱的种方式

求爱成功的本质

求爱是建立恋爱关系的枢纽,新颖别致的求爱,会给爱情生添上美妙的色彩。从心理学分析求爱成功的本质,就是在于让对方感觉到“被爱”,“被爱”的感觉又分为三个层次,“被接纳”、“被欣赏”、“被尊重”。

第一,“被接纳”是爱的关系建立中的第一阶段,所有的人一旦感觉到他人接纳自己,都会本能的感到亲密和快乐,也会对他人产生好感。

第二,“被欣赏”是让关系更近一步,进入到好感阶段的一层。“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成”,我们都需要被欣赏、被赞美,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也对他人有意义。如果我们对他人有意义,会增加在这份关系中的安全感。

第三,“被尊重”是爱的关系最高级的阶段,也是直通亲密的一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他人尊重,这是作为个体的根本需要。而且关系越近,尊重就越重要,比如在亲子间,进入孩子房间会敲门的父母,比起那些“破门而入”的父母,更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恋人之间也是如此。女人是表达的动物,男人是行动的动物。所以女人更希望表达权被尊重,男人更希望行动权被尊重。

求爱形式任你选

求爱有多种形式,下面提供几种供参考,建议读者不要盲目效仿,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真诚是求爱的第一前提。

一、直接式

毫无隐蔽、直接向对方表白爱。如,列宁就是以这种方式向克鲁普斯卡娅求爱,他在信中写道:“请你做我的妻子好吗?”

二、委婉式

如果不好意思直接开口,不妨采取委婉迂回的方式。如,一次约会中,马克思面露愁苦地说:“我爱上一个姑娘,准备结婚,不知她同意不?”燕妮大惊:“你有女朋友了?”“是的,认识很久了,这里有她的照片。”燕妮颤抖地打开他递给的小木匣,惊呆了——原来里面放着一面镜子,“照片”就是她自己了,她欣喜万分地扑向马克思。只有在恋人主观上具备了稳操胜券的条件下,才能用这种方式。

三、暗示式

在不少情况下,恋人很难揣磨对方的心思,为了避免尴尬常采取试探性方式,转弯抹角、间接婉转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暗示式求爱。如:向所爱的人赠送“勿忘我”、“红豆”。生活中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暗示来求爱,如一个女子的求爱信是这样写的:“听说你那边有许多红豆,你能给我捎一些来吗?盼着你的回音。”红豆是爱情信物,这女子要的并非红豆,而是红豆所代表的爱情。她婉转地表达了爱,同时试探着对方的感情。

四、写信

写信在现在看来似乎有点“过时”。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肯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更加加深了对你的印象。

看电影学妙招

爱情,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怎么说,更是个大问题,可爱情往往就在犹豫之间错失。所以,有爱,就勇敢的表达吧。什么?没招?那就向电影里学几招吧!

一、最晦涩的求爱:《重庆森林》

电影回放:暗恋自然是很轻易,但是化“暗”为“明”却十分困难。阿菲爱上了警察633,她偷偷的潜入他家,帮他打扫卫生、换金鱼、换床单、换罐头、换、换拖鞋……她喜欢赖在他家,仿佛那样就离他很近很近。

当633终于意识到她的感情,终于向她发出邀请,这原本单向的感情突然就要变得对等。633在加州酒吧等她,等来的却是去了加州的阿菲留下的一封信,他把它丢进了垃圾桶,等他折返把它捡起时已经被雨打湿了。他把它放进便利店的烤箱,烘干,打开,是她画的一张登机牌,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一年之后,成了空姐的阿菲回来遇到变成快餐店老板的633,补上了登机牌。

评语:有些人的感情始终晦涩,他们不愿意明白直接的表达,因为不想有明白直接的伤害。

二、最直接的求爱:《大门》

电影回放:加州的海滩上,漫步的莫里森看到了一个漂亮的金发女孩,她牵了一只狗在散步。莫里森一眼便爱上了这个女孩,于是他悄悄的跟在她的身后,一直到了她家。女孩进了家中,莫里森则躲在不远处的树后观望着,从白天一直到晚上。女孩的家中逐渐热闹起来,可能是一场派对,女孩和一个男子坐在二楼的阳台边聊天。看到那个男子起身离开,莫里森就爬上大树翻进了阳台。女孩看见他惊了一下,莫里森却很自然的跟她打招呼。女孩于是问:“你不会从门进来吗?”莫里森不置可否:“浪费时间而已,我从沙滩就一直跟着你。”女孩很吃惊,继而不解的问他原因。“因为,你就是我想要的那个人。”莫里森凝视着她,这样说着,然后靠近她,亲吻。走开的男子要过来了,女孩说那是她男朋友,莫里森准备离开,两人互道了名字,然后爬下树,离开。女孩嘴角的笑意泄漏了一丝甜蜜。

评语:单刀直入的鲁莽,有时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爱情本来就迅猛直接,那么求爱又何必思前想后呢?

三、最文艺的求爱:《邮差》

电影回放:马里奥是个小小的邮差,是渔民的儿子,天生不善于表达,但他却有着诗人的浪漫情怀,终于他遇到了流亡到意大利的诗人聂鲁达。在聂鲁达的帮助下他开始渐渐领悟了诗的奥妙。马里奥在酒馆遇到了岛上最漂亮的姑娘贝雅特丽彩,一见倾心。为了赢得心爱的姑娘,马里奥开始钻研诗歌,向聂鲁达学习。后来,他终于把自己的诗念给了贝雅特丽彩听,用优美的诗句打动了姑娘的芳心。那些美丽的句子从他的嘴里轻轻的吐出:“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你的脸庞,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评语:这是邮差对心爱女子最深情的赞美。而这世上又有几个女子能逃脱诗的魔力?

四、最传统的求爱:《三个新娘一个老爸》

电影回放:中年人的感情不似年轻人的热烈,而多了些隐忍和克制,对于丹来说,就更是如此。且不说他是个有三个女儿的鳏夫,也不说他才刚刚认识玛丽,光是她的身份——丹弟弟的女朋友——就足够让丹望而却步了。于是这感情即使再强烈也无法宣之于口,即使彼此都有好感也只能选择隐藏。

丹和玛丽虽然尽量避免接触,但是感情似乎越压抑越增长。到了家庭才艺表演时,弟弟米彻要丹给他伴奏,于是丹就抱起了吉他,配合着米彻浅吟低唱,当米彻唱罢停口,丹却停不下来了,他望着玛丽,深情款款的继续演唱,掩藏的感情终于在那一刻宣泄而出。晚上,玛丽找到了他,她说她无法再隐藏这份感情了,于是她选择跟米彻分手,接受她和丹的爱情。

评语:《凤求凰》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可见情歌是最传统有效的求爱方式,试问哪个女人能抵抗深情的歌声呢?

月上枝头:黑暗中找到爱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自创作出起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更是平白如话,自古以来就是无数青年男女约定夜晚欢会时的代称。

为什么恋人们都喜欢在月上枝头的黄昏后约会呢?

一、黑暗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掏出多少心里话,特别是对还不十分了解但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因此,这时双方就相对难以沟通。而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这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譬如在酒吧、包厢等场所,我们往往容易对异性产生异样的好感,这就是黑暗效应最形象的表现。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男子钟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约会,他总觉得双方谈话不投机,很是苦恼。在请教了一位学习心理学的朋友后,根据朋友的建议,有一天晚上,他将那位女子约到一家光线比较暗的酒吧,结果这次两人谈话融洽投机,极为欢畅。从此以后,这位男子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较暗的酒吧或其他场所。几次约会之后,他俩终于决定结下百年之好。

二、黑暗会提高性兴奋

恋人们很喜欢在夜晚约会,另一个原因是黑暗可以提高人的性兴奋。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请陌生的青年男女一个个进入完全黑暗的暗室内,互相保持匿名状态。对他们说明,“在一小时内,你会与其他人待在同一个暗室内,没有任何行动限制”。暗室中没有一丝光亮,看不见任何方向或是别人的脸。所以对于参加实验的人来说,和他同一间暗室的另一个人只是没有名字、没有容貌概念的异性而已。他们的行为被红外摄像机全程记录下来。在另一间稍微有点亮光的房间内也做了同样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在稍微有亮度的房间中,各个实验者很快就找到了座位并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且大部分人始终都没有移动过,整个实验过程中双方一直都在讲话。而另一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这些人过了30分钟后都停止了讲话,身体内的性活动开始活跃,多数人因此感到性兴奋。

从实验中得知,当人们在公共场合,以自己惯有的身份面对所有人时,会表现的更为自控。此时,人们不仅不会有过激行为,还会更为诚实和理性。然而,当人们处在黑暗的匿名的情形下时,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兴奋的状态并因此而失去控制。

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恋人们喜欢在黑暗中约会。

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效应”

国外流行一种叫“黑暗约会”的活动,这个活动起源于美国。指的是未曾谋面的男女经第三者安排所做的约会,派对规模约30人,参加者在引导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进行交谈并吃完五道菜。席间不许抽烟和使用手机,因为一点光亮都会破坏环境的黑暗,从而降低派对的刺激度。喜欢“黑暗约会”的人称,在看不见别人的环境中,可以放松的交流,一旦发现心仪的对象,你完全不必考虑对方的长相,在黑暗中就对他“不见而钟情”。类似的活动在国内也很流行,不少人通过参加这种活动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我们通常认为黑暗是不好的东西,可是,从古至今,黑暗成全人类多少美好的爱情啊!所以,当你想说却又不敢表达,以至于让爱情陷入僵局时,不妨找个光线暗淡的场所,向对方一诉衷肠。

美女还需英雄救: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的由来

1974年,著名情绪心理学家阿瑟·阿伦曾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卡坡拉诺大吊桥上做过一项被称为吊桥效应的现场实验。这座世界上最伟大的吊桥,全长450英尺,宽5英尺。从100多年前起,吊桥便以两条粗麻绳及木板悬挂在高230英尺的卡坡拉诺河河谷上。悬空的吊桥来回摆动,既动人心魄,又令人心生惧意。阿瑟·阿伦的研究小组让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站在桥中央,等待着18到35岁的没有女性同伴的男性过桥,并告诉那些过桥的男性,她希望他能够参与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她向他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他留下了电话。

然后,同样的实验在另一座横跨了一条小溪但只有10英尺高的普通小石桥上进行了一次。同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向过桥的男士出示了同样的调查问卷。

结果呢?走过卡坡拉诺大桥的男性中大概有一半后来给那位女大学生打过电话。而在那个稳固小石桥上经过的16位不知名的男性受试者中,只有2位给她打过电话。

另一项实验与吊桥实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阿瑟·阿伦让一组男大学生跑步10分钟,然后将他们与条件相同的但未跑步的一组作比较。运动后的人更加容易被照片上的帅哥美女所吸引。

阿伦从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任何生理上的“激活”都可能令人更易心动。情侣们一起坐过山车,一起看喜剧或者一起逃离着火的建筑物,都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从而激发对对方的感觉。

情绪认知的混淆

研究者利用情绪二因素理论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例如,根据这种理论,在情绪体验的过程中,你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现与以往有所不同,如,觉得浑身发热、心跳加速、手有点抖,接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到环境中寻找线索来解释此时自己的生理表现:

如果此时你正碰到愤怒的大黑熊,你会感觉“真是可怕!”

如果此时你正碰到令你神魂颠倒的人,你会感觉“这是爱慕或”……

换言之,你的情绪体验,更多取决于你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你的真实遭遇。然而,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样的生理表现可能会存在着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释,有的时候,人们会很难确定我们的生理表现是由哪一种因素造成的。 比如,当你跟一位心仪的异性看恐怖电影时,你感受到自己的心在怦怦乱跳,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那么,这是电影情节太过恐怖呢?还是身边的人物令你心动?你不可能说,“此时,我生理表现的57%是来自异性的吸引力,32%来自恐怖电影,另外11%是因为刚吃的零食来不及消化”。很多时候,由于难以准确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现的真正原因,我们会产生对情绪的错误认识。 比如,将看恐怖电影引起的心跳过速理解为身边异性致命的吸引力。在心理学上,将人们对自己的感受做出错误推论的过程称之为唤醒的错误归因。

现在我们回到阿瑟·阿伦的研究。大家知道,当人处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那些参与调查的男性而言,无疑,那些在危桥上的参与者们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兴奋。根据情绪的二因素理论,他们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与另外一组参与者不同的是,对于自己心跳和呼吸的异常 表现,在吊桥上的男性可以产生两种都看似合理的解释,一是因为调查者的无穷魅力让自己意乱情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如鹿撞。两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却是难以确认的。在这样模糊的情境下,一些男性对自己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一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调查者的魅力所致。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那些处于危险情境中的男性们,与其它环境中的人相比较而言,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大学生的电话。

“吊桥效应”在爱情中的应用

吊桥效应理论也可以解释我们在生活中或者影视中常常看到的场景:漂亮的女士处在危险中,英俊的男性英雄救美后与其喜结良缘;恋爱中的两性在丛林中追来跑去,然后在角落里的深情一吻;为了躲避危险一男一女携手狂奔,然后是彼此情感的进一步升华;玩完刺激无限的过山车,年轻爱侣们的心似乎更贴进了……这所有的场景都有一致之处,首先是相应的场景引发了人们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然后其间的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将这种反应看做了“我为他(她)而心跳”(虽然认识不一定正确),最终导致了更进一步的相亲相爱。

吊桥效应给恋爱中的人一个启示,那就是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彼此的感情。当你心中正有一个心仪的对象,并想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效应,那么,你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下次约会的地点了?不过记得要注意安全!

请给我2分钟:“登门槛”效应在恋爱中应用

何谓“登门槛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曾做过一个名为“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助手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助手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根据这个实验,弗里德曼与弗雷瑟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新的名词: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如果希望对方接受很高的要求,而估计对方肯定不会接受的话,那就首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很小的、也很容易达到的要求,等对方接受了,然后再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对方接受。人们通常都有爱面子的心理,喜欢扮演慷慨大方的角色。如果向他们提出小而容易做到的要求,一般人都愿意答应。一旦答应了小的要求,做了慷慨大方的角色,他就往往倾向于维护这个角色。你再向他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他内心也要说服自己接受,来维护自己慷慨大方的形象。

“登门槛心理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有个小和尚跟师父学武艺,可师父却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轻功。原来小猪一天天在长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他这才明白师傅的用意,原来这也是“登门槛效应”的应用。

“登门槛效应”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爱情中的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在爱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应用得当,可以很快就让你突破爱情的瓶颈,使你们的关系更接近一层。

当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异性,但一直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接近对方,眼看着一份美好的感情就此东流去,心中充满焦虑。这时候,建议你使用“登门槛效应”。你可以先提一个对方会轻易接受的小要求,比如“请给我2分钟时间,可以吗?”。对方觉得“只是两分钟而已”,一般都会答应你的请求。接下来你可以忘记2分钟的承诺,打开话匣子还聊。2分钟也就很快会变成30分钟、1小时甚至更多。

有人说,因为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现如今爱情和快餐一样,已经进入了一个“速食”的时代,两性间的表白有了更好更便捷的工具。手机号码、号、E-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交换也就变得不再是什么大事。只要不是特别讨厌的人,都可以轻易地将这些信息拿到手。没有人会毫无理由地拒绝这些小的事情,因为没有谁愿意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友善。所以,只要获得这些信息就可以自由地与对方联络了,你们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阅读恋爱心理学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