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百年沉沦:马骏晚清军事揭秘

《解读百年沉沦:马骏晚清军事揭秘》

第5节:太平天国那个国字中间的字是王不是玉5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这一看不要紧,看出个太平天国!

他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以宗教作为理论指导,进行农民起义的准备。经过8年准备,终于在1851年1月11日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起义最初,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都是由非常有才干的人组成的。有烧炭工出身的东王杨秀清;有一贫如洗的西王萧朝贵;有私塾出身的南王冯云山;也有地主出身的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

这些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

杨秀清组织才能惊人,治军严整,善于智谋胜敌,威信极高;

萧朝贵勇敢刚强,打起仗来不要命,身先士卒,冲锋第一;

冯云山多谋善断,一直是洪秀全的军师,是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韦昌辉为人仗义,作战凶猛;

石达开文武兼备,曾率部夺武汉,围南昌,大败曾国藩的湘军,打得曾国藩几次想跳水自杀。

即便后来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力量严重内耗,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死于内部火拼,石达开负气率部出走远征,一代英才毁散殆尽,但是洪秀全还能及时选贤任能,如先后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封年轻将领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赖文光为遵王,领兵打仗。

比如:洪仁玕虽然是洪秀全的堂弟,但是却与洪秀全、冯云山一起创立了拜上帝教。只是后来未能赶上金田起义队伍,避难香港。1859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化名改装,长途跋涉,回到南京。受封任职后,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资本主义施政纲领——《资政新篇》,充分显示了他适应时代需要的进步政治头脑。在军事战略决策中,也表明他是有才能有谋略的。

陈玉成也出身于一贫如洗的农民,比洪秀全小26岁,金田起义时,他才14岁,就参加了太平军;李秀成也是农民出身,家里穷,也是金田起义的元老。这两个人在作战中勇猛善战,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指挥上的两根支柱。他们数解天京包围,在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扩张太平军势力,争城夺地,为巩固天京、挽救危机作出了很大贡献。

赖文光也是金田起义的元老。他在太平天国最困难的时刻,奉命招兵,为开辟西北战场、保卫天京尽心尽力,功勋显著。天京失陷后,他率部在江北联合捻军,英勇顽强,继续坚持战斗了近四年。

这些名将除洪仁玕和萧朝贵以外,没有洪秀全的亲属。

这说明什么?

在人类各个领域里,还没有任何领域的风险性要比战争这个领域大。克劳塞维茨说得好:“战争无外乎是强迫对手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既然是暴力行为,就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争不是儿戏,战争不是演习,错了还可以重新再来。战争的高风险、快节奏、高压力的特点,决定了不允许你失误,一旦在战争中犯中错误,甚至连弥补错误的机会都不会有。

因此,太平天国前期,在这些以洪秀全为代表的领袖们还在打江山的时候,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可能在用人上有太大的过失。换句话说,小的过失可能有,但是用人的基本路线不可能错。这就是:不以资历取人,不论亲疏,惟才是用,凭战功领赏。

然而,农民运动的衰落与他的成功一样,几乎是同样地迅速。这是由这个阶级的特点所决定的。下面我们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用人问题的失误,来看看这个问题。

2、后期用人多疑猜忌,任人唯亲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分为“佃变”与“民变”两种。“佃变”是贫苦的农民活不下去了,铤而走险,举杆起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典型的“佃变”。

而“民变”则不然。“民变”的成份非常复杂,有农民,也有地主,还有官吏,他们起义不像“佃变”那样简单,往往是怀着对现状的不满,想通过剧烈的革命性运动,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的心理,参加起义。小说《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就是典型的“民变”。

阅读解读百年沉沦:马骏晚清军事揭秘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