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

《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

第25章 遍地英雄 1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哈尔滨保卫战

大家可以参看《哈尔滨保卫战》图(见107页),舒兰和榆树的这两支驻军不仅对吉林的熙洽伪政权有威胁,也实际等于伪军杀向哈尔滨的两面屏障。

应该指出的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时间仓促,撤往锦州和关内的主要是辽宁一带的东北军,吉黑两省的东北军大多留在了东北境内,想撤也撤不了。这批留下来的部队,从第22旅到28旅,计有7个旅,已经有2个旅先后投敌了,剩下还有5个旅。

张作舟率领的是这5个旅中的第25旅。

奔冯占海去的那一路开始很顺手,几乎是轻轻松松地就攻下了舒兰城。

除了这次来犯伪军数量较多外,与日本人在幕后蹿来蹿去也有很大关系。

一般情况下,关东军对东北伪军部队并不放心,认为缺乏战斗力,必须进行“内部改造”。负责对于琛澄伪军“改造”的是两位日军少佐:东宫铁男和小野正雄。

别看他们似乎名不见经传,其实在东北早就“战功赫赫”了,而且都跟策划爆破有关。前者在皇姑屯事件中亲自按下了爆破开关,后者则在炸柳条湖铁路时担任奉天独立守备队第1中队长。这俩小子平时对伪军进行训练,战时负责督阵,逼着士兵们往前冲。

此外日军的飞机也给抗日军队造成了很大损失。在冯占海部队包括后来的各类东北义勇军中,除了原东北军官兵外,很多人此前在军事训练上甚至一片空白。在经过短暂教习后,让他们趴在阵地上对着射击还能凑合,一旦遇到日军飞机轰炸,就不知道怎样利用地形进行疏散隐蔽了,结果打仗时特别容易慌乱。

拿下舒兰城,等于是一炮打响,于大头这个得意,真以为自己神功盖世,手指头动一下,别人就得望风而逃了。

他没有意识到,冯占海之所以能与马占山的大名沾上边,手上是有牌的,除了卫队团老底子不错外,帐下两员猛将相当不赖。

这是两位胡子出身的战将,一名是宫长海,一名是姚秉乾。

要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类似于座山雕那样的,都得有诨名。比如宫长海叫做宫傻子,姚秉乾唤做姚双山。

前面说过,冯占海的部队,数三种人的抗战热情最高,三种人里面,以原东北军官兵和胡子这两种人为战斗骨干,而胡子在其中又最为悍勇,日伪军见了没有不怕的。

胡子最厉害,这个结果既意外又不意外。

据我分析,这大概跟胡子本身的“职业要求”有关。因为那是要靠自己的本事搞饭吃的。官军打不赢仗,粮饷总不能少他们的,吃的是“大锅饭”,而胡子就不一样了,你今天打了败仗,明天又打败仗,后天还打不赢,那大后天就得饿死。

没办法,形势逼着你提高水平啊。

却说冯占海部队退到一个叫水曲柳的地方就不再退了,因为守水曲柳的正是胡子猛将姚双山。

任凭于大头怎么发着狠把脑袋往上使劲顶,对面的姚胡子就是动也不动,他这才发现遇到更狠的了。

水曲柳是舒兰县的一个镇。名字起得倒不错,不知道是不是跟此地盛产这种珍贵树木有关。

水曲柳,水曲柳,那是制作家具的上等木材,韧性大着呢,怎肯随便弯腰低头?于大头选这个地方进攻,那眼力也真够可以的。

果不其然,没多大一会儿,另一位宫胡子便从后面摸上来了——虽然被人叫做傻子,打起仗来可一点不傻,还很“刁”。

姚双山见状,趁机从正面鼓噪而进,不失时机地发动反击。

于大头此时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溃逃。督阵的那两个日本少佐怎么拦都拦不住,最后也不得不跟着一块儿跑掉了。

水曲柳一战,不仅收复舒兰,还大挫伪军之锐气。

但与此同时,张作舟那里却亮起了警报。

遇上这种要命的时候,官军的战斗力往往还比不上胡子,吉林东北军就是如此。他们也想拼命,但平时不做功课,临时想抱佛祖的大脚丫还是比较困难的。

张作舟在慌乱之中给冯占海写了封告急信,要他过来帮忙。但等到宫长海奉命赶来增援时,张作舟已经败退,榆树县也丢了。

榆树县比舒兰还靠后,这个地方一丢,舒兰侧背受敌,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冯占海无奈,只得下令撤退。这一退,就退到哈尔滨周边去了。

熙洽高兴了。在他看来,日本主子交代的任务就快要完成了。

于琛澄尾随在冯占海后面,穷追不舍。不仅是要消灭冯占海及张作相设置的那个吉林省临时政府,更大的目标还在于搂草打兔子,顺带把哈市也拿下来。

冯占海退到了哈市以南的阿城。这里离吉林省临时政府的驻地不远,可以对后者起到军事掩护的作用。

但是不久,他就出了点状况。

部队没粮了。

照理,部队军粮是不用军事负责人发愁的,那应该是地方政府该干的事,但现在不比往昔了。

找熙洽?这个汉奸政府巴不得你找他呢。

吉林省临时政府倒是东北军政当局正式委任的抗日政府,但那是个流亡政府,空架子,加上张作相委派的负责人能力一般,基本上只能混混事,起个象征作用,要靠他来给冯占海的部队筹粮办饷显然超出了其能力范围。

哈尔滨城里也有政府,但已经宣布独立了,而且这帮人各怀心思,有的想做汉奸,有的想逃跑,有的还拿不定主意,总之都不肯出头帮忙。

冯占海只好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幸好在阿城不远就有一个好所在。

这个地方叫拉林,是个镇,但它又有一个名字,叫做拉林仓,以其清代开始,官府就在这里建立官仓,储备军粮而得名。

后来连日本人都惊叹拉林镇产粮之丰富,甚至不惜拿哈市来做对比:大大的拉林仓,小小的哈尔滨。

守着这么一个大粮仓不可能找不到饭吃。

看过《哈尔滨保卫战》图就知道了,阿城和拉林实在相距不远。

理所当然,冯占海要带人去拉林筹粮,结果就在那里遭到了于琛澄的伏击。

当年能蒙一向为人清高的郭鬼子看得起,大头当然还是有两下子的,最起码符合老奸巨猾这一特征。

他跟着冯占海追过来后,吸取水曲柳一战的教训,并没有贸然发动攻击,而是一直蹲在拉林候着。

你不可能肚子不饿,饿了一定会到拉林来碰碰运气。

冯占海这次出来,带了1个支队(相当于1个营),在被于大头包围后只得拼着死命往外冲。在支队长受了重伤后,才勉强冲了出来。

这时伪军已经发现冯占海本人就在这个支队里,当然紧盯不放。在阿城的部队听到拉林传来枪声后,也匆忙赶来增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冯占海始终无法脱身。

这时有人出手相助了。

从此,冯占海的名字将和他紧密相连。

这个人叫李杜。

英雄聚首

现在这个名字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不过如果我告诉你,当年国共曾一致同意,让他担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就是杨靖宇、赵尚志他们那支部队的总司令,后因故未能实际赴任),你可能就会对他另眼相看了。

如果说东北军后期还有较为优秀的军政人才的话,李杜绝对可以排到前几名。

还记得那个帮宗社党搞“满立运动”的蒙古叛匪巴布扎布吗?他被张作霖打死后,其残部阴魂不散,仗着马快,仍然时常跑过来进行骚扰。

那时候,李杜已经是吴俊升吴大舌头下面的一个团长。他看出蒙古残匪外表嚣张,其实已经是黔驴技穷、力不从心,便毅然单骑闯关,在敌营里一待就是大半个月,愣是把这帮人给说到了投降。

此人长于治军,在前面的中苏同江之战中,我们曾看到过他的身影。经过那场堪称惨败的战役,有的人从此对与外寇作战噤若寒蝉,轻易不敢再提“抵抗”二字,有的人则继续过着那种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生活,反正今朝有酒今朝醉,混上一天是一天,当然还有人会卧薪尝胆,每天想着要从头再来,一雪前耻。

最后一种人在东北军中很少,但并不是没有。

李杜就是一个。

别人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己。回到依兰后,李杜开始对所部进行军事改革,并特别注重基本动作、战术意识和官兵关系这三条。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对李杜来说,同苏联部队作战那是有血的教训的。同江一役之所以惨败,并不完全是输在武器不如人上面,技不如人,斗志也不如人,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自此以后,他对士兵的基本动作练习格外重视。在枪械使用和白刃拼剌等基本训练方面,当时的一般东北军军官都懒得去管,只有李杜每次都要亲自督练,决不肯有所马虎。

士兵知道怎么打仗了,指挥的人不行也照样完蛋。李杜在其旅部开办军官轮训班,就是专门抓排以上军官的战术意识。他不仅开班,还亲自上去当老师,给各级军官讲授兵法,分析战例,一点一点地提高他们的实战指挥能力。

官和兵都会打仗了,还需要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李杜在这方面同样做得不错,很注意得兵之心,平时再忙,也要过问官兵的起居伙食问题。

实践证明,抓与不抓就是不一样。所谓“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经过这番整顿,李杜所部向称纪律严明,拉得出,打得响,是东北军中战斗力比较突出的一支部队。

更为人称道的是,李杜还能文能武,在地方治理上很得民望。老百姓甚至在其门口献上“名垂东北”、“政绩斐然”的金匾以及万民伞、万民旗,以示敬意。

要知道,在少帅时代,东北吏治是很成问题的,我们只要想一想万宝山事件的起因以及处理过程就知道了。出淤泥而不染,军人出身的李杜能把清官好官做到这个份儿上,确实不易。

这一点,就连日本人也看到了,并且一直为之头疼不已,认为由于李杜“实施了相当好的善政”,(其所治理地区)“对于日本势力的急剧渗透有强烈的反感”。

“九?一八”事变前后,李杜担任依兰镇守使(依兰县在哈尔滨以东)兼吉林东北军第24旅旅长。

这个镇守使和旅长职务都是张作霖给的,打那以后,他就再没获得过任何升迁。

东北军后期老是说选不出能将,可就这样比万福麟之辈不知要强上多少倍的人才,却不知为何愣是不入少帅法眼。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选人的。

不客气地说一句,在这方面,就连人家熙洽都比他强。

当初,日本人极力怂恿熙洽谋取哈尔滨,这位过气阿哥(熙洽为清朝皇族之后)还是很有些顾虑的。除了像张景惠一样摸不清丁超的底牌外,他最忌惮的人就是李杜。

在他看来,李杜的态度如何对他进攻哈市的战略举足轻重。如其归降,将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如其不降,则是一个可怕的劲敌。

从行政区划上,依兰属吉林管——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张景惠所管辖的东三省特别行政区有多小了,他就管一个哈尔滨市,以下的地方全归吉林范围。

熙洽担任吉林省伪省长后,一面宣布与南京中央政府脱离关系,一面给李杜发了个函,要求他服从“新政府”节制。

李杜的回复,就是八个字:拒不附道,坚持抗日。

阅读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