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第7章 所有言行就是你的品牌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奔驰=威望,你呢?

如果你想买休闲服饰你会想到什么?如果想买车子,在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你会选择什么车?

你所想到的,往往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享受、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于个人来说同样如此。个人品牌不用到处发广告,也不用自己评价,而是别人给你的。就如你的名字,属于你,但是却被别人使用。

个人品牌打造的微妙和力量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这只是社会上成功人士的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想想看,那些产业名人最初是怎样成名的呢?他们一定是在自己还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如果没有品牌,在同行业中工作时间再久,也难以保证路越来越顺。每一次见客户、处理事情的时候,还是不被他人信任,做起事来还会很累,就难以形成职业上的持续性。如果你能花一点时间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只要你用心维持你的品牌,那么在一个行业发展下去,只要亮出自己的品牌,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人脉会越来越宽广,在事业上越走越轻松的原因。有些人多年的时间和精力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同奔驰,这个品牌区别于宝马,沃尔沃等,它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该品牌给人的感觉是——驾乘奔驰车的人,很有威望。因此,对这种“炫耀性消费”有需求的人,就会直接购买奔驰,而不必在多个品牌车行耽误时间。

人同样如此,在一个行业建立起好的口碑,会让以后的路越走越顺。个人品牌给人一种清晰的、强有力的正面形象,别人一想到你,这种正面的形象就会浮现在他们脑海中。它体现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价值、能力以及作用,是你职业生涯中的第二个自我,影响着别人对你的看法,把别人对你的看法变成机会。

当他人需要做某事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是你,那么,在某件事情上你具备绝对的优势,被大家强烈需要。如此一来,好人脉,好前途,还会远吗?

你的同事、朋友,最常评论你的一句话是什么?

你对身边的朋友有没有一句话的定义?

实际上我们不论贴标签的这个行为本身是否正确,我们只分析其合理性。

高速运转的社会下,人们越来越依靠符号,例如给一个人贴一个标签,便于我们快速理解和分析这个人。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你自己,难不难?如果平时你就没想过这个问题,难度肯定是有的。换一个场景,如果今天你跳槽,猎头让你简单描述自己,你该如何表述呢?

可以想象大部分人的回答就是,我曾经在以往的工作中,具有主动积极、勤奋肯干的工作态度。

其实,这些都还不够,不属于一句话点透你作为一个商品的最大特色。

一个能够让他人迅速想在职场和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一定要会善用这种“一句话定义”的力量。有无良好的公众形象,则完全是由你自己开始的。“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力量何在呢?就在于它的简洁明了,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记住,也越容易被人传播,杀伤力就越大。

如果你想不到用什么最简洁的话能定义和概括自己,那么别人就会用别人的理解来概括你。例如,当同事看到你利用公司电话往家里打电话,他们就会认为你“不职业化”,而这个定义有了之后,就很难改变。

反之,自己定义自己,取你最优势的地方,以合适的语言去包装它,不仅为主流所认同,也能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

我有一个朋友,想去应聘记者职位,他在简历中这样定义自己:一个细心留意周围生活的人。他把这个简历拿给我看,当时我就觉得很一般。我对他说,“细心”人人都会说,可实际上,擅长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自己细心的人却很少。我要求朋友证明这一点,他就给我讲了一个事例,由于他的细心,为当初就职的广告公司捕捉到了一个商机。

听完后,我建议他这样自我描述:细心,并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

我不能肯定这样的自我定义是最好的,但放在简历的第一句话,至少会引起公司招聘人员不小的兴趣。自称细心的人太多了,几乎每个应聘销售的人都是这样自我描述,但敢说自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的人就太少了。而且他如果应聘记者,就更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闻热点。

当然,这也要以真实为基础,一个天性不善于表达的人,或者一个爱说话但是没有条理的人,非要说自己善于沟通,如果你不能在短期内改变自己,走上岗位还能装多久呢?

应该尽快加深自我了解和自我总结的过程,只有最忠实于自我的人,才能总结出最好的一句话!

想作出自己的品牌,专注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正如很多国内大牌,每当他们涉足其他领域时,也就是该品牌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似乎是难以摆脱的宿命。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正如一个品牌想涉足所有行业,那么,它几乎就是与全行业的顶级高手对垒。如果一家企业以餐饮起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个领域能做到行业前十名,但是它偏偏转型做商业会所,那么它就要和商业会所的前十名血拼。到最后,会因为摸不清门道,没有基础,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品牌如此,人有时候也是如此。佛家说五毒:贪、嗔、痴、慢、疑。这五种中,贪放在最前,指人的没有边界,没有止境。

如果一个人总想让人记住他所有的优点:既宽容又有原则,既安静又活跃……对不起,人们的关注力有限,他在人们心目中会是一个模糊的背影。人们只能记住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里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展现自己的价值,这在现代社会很难,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宝贵。

人们索取的太多,要展现的太多,其实远不如专一的眼光更能成就自己。有这样一个名词叫做:专一化战略,也称集中化战略、目标集中战略、目标聚集战略、目标聚集性战略等。值得是主攻某一特殊的客户群或某一产品线的细分区段、某一地区市场。它具有为某一特殊目标客户服务的特点。

我们也应该针对自己做好专一化战略。不必惧怕别人看不到你的优势,只要你持续强化自己的某一优势,有一天,它将坚不可摧。

大家对梅艳芳这个名字都不陌生,1982年,19岁的梅艳芳便以一首歌《风的季节》被惊为天人,后来录制的第一首歌曲《心债》,已有极佳口碑,并登上“香港电台中文金曲榜”冠军位置。

但是,那时的她虽然音乐天赋得到认可,却没有突破,直到个人专辑《赤色梅艳芳》推出,著名形象设计师刘培基精心打造的新造型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她才一举丢掉由于没有个人特色而顶了一年的“徐小凤第二”之名,此后更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舞台形象,成为歌坛百变天后。

王菲也是如此,出色的艺人不求比某个人更好,而是就要走与众不同的路。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房地产界,潘石屹不是最有背景的人物,但他是一个最能利用市场化意义上的社会资源的人。潘石屹说:“大概在七八年前,设计师在我的名片上设计了一个穿着唐装的漫画潘石屹,后来就成了LOGO。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比一个标志好,这就成为了公司的标志。后来很多记者就说‘你行吗’,我就说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两个品牌标志。”

他充分利用了市场战略中的差异化策略。物质产品的造型设计是最容易模仿,有时也是最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东西。于是潘石屹拍广告、拍电影、出书、做主持人,把自己建立为品牌,为商业铺路。他说:“说我善于表演,其实质是商业的需要。你不出去表演没人知道你,房子就卖不出去了。”“我对媒体一直深怀敬畏,再小的报纸,也有成千上万的读者,比你一个人挨个宣传省力多了。所以,只要可能,我会尽量满足媒体的采访要求,像祥林嫂一样,一遍又一遍讲述自己的童年往事、创业史、人生观、世界观、财富观、地产观、艺术观……”

从商业的角度来评价他,在他极富天分的灵感发挥下,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行另类出击。

那些成功的人,不在于比前面的人更好,因为起步已经晚了,想要超越就太难,而是独辟蹊径,他们明白自己要走哪条路,而且明白要到达目的地就得在别人的印象中表现得与众不同。

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不必局限在要“比某个人更好”的思路上,只要与众不同,你就是一个新门类的老大。

瞬间认知、瞬间联想就是品牌,品牌一形成,改变就很难,因为世上最难的事就是改变别人的大脑。你让大家一提到你的名字,就想到了什么?

人们通常认为一味埋头苦练就会成功。

环顾周围,刻苦努力的人太多太多,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

于是又有人说:“努力没有用。”

其实,努力有用,但要看在哪个行业、哪个环节发生作用。

拿销售人员来说,埋头苦练不如抬头看路。不看看成功的业务员如何做销售、如何拿单,自己就永远“勤劳而不富有”。

有一个年轻人曾向我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平,他从事的是销售工作,他发现在工作中,美貌的女性总是占很大的优势,运气也总比他好。

我让他讲具体的情况,他说自己把事业当做亲密爱人,基本上除了睡觉,他把其他的时间和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为了拜访客户,自己几乎从来没有休息日的概念。

可是,他的一个女同事就不这样了。这个同事平时的生活非常悠闲,业余生活也非常丰富,K歌、肚皮舞、高尔夫,她样样精通,每次谈业务,一切又进展得超级顺利。

我问他:“你的女同事有什么特点呢?”

他不以为然地说:“就是靠长相漂亮,会跳舞,会唱歌,哄着客户开心,然后就签了那么多单子,我的每一张单子都是自己辛辛苦苦跑六趟以上用汗水赚回来的!”

听完这句话,我又问他:“那如你所说,你们公司的这位大美女只是利用了自己的美色,同男性大客户签单?”

他说:“也不全如此,也有很多非常有实力的女性客户,也和她签单。她和人家东拉西扯,净说些没用的,不过最后,也能签单。”

听到这里,我完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有时候女性优势是很重要,因为女性善于表达、性格温和等特点,更加适合服务于客户。但是他不明白的一点是,任何一个人在签约的时候,都是由感性转变为理性,他的女同事在业余方面并没有手软,只是她除此之外的亮点更加突出。

个人形象当然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一个人要想成功的话,最关键的因素应该还是个人素质。女性在同性中很容易有排斥感,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漂亮的女销售员通过最巧妙的沟通,赢得了信任,排除困难完成了任务。

那些埋头苦练的人,从不知抬头看路,琢磨一下客户除了听那些推销的辞令以外,还想听什么。有时候,知识准备得再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的根源在于要挖掘生活的趣味。在平时就给自己丰富一下业余的生活,因为你总不知道天上哪块云彩会下雨。

很多工作都非常考验一个人与别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经验时,写了这么一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还讲到他初作诗时,只知道在用词、技巧、形式上下工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陆翁在另一首诗中又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看做上句的绝佳注脚。

工作中就是如此,很多事情看似是与他人交往中沟通出了问题,实际上还是自己准备不够,不是专业知识不够,是生活中储备的知识不够。正如曹雪芹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如果有人问你:“我们一起钓鱼去吧?”

你说:“我不会。”

如果有人问你:“我们一起唱KTV吧?”

你说:“我不会。”

如果有人问你:“我们一起去……”

你说:“我不会。”

那么,不是对方不给你机会,是你堵死了对方通向你的门。这都需要锻炼和日常训练。主持人蔡康永说得好——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为了提高和别人更好的沟通,你的业余生活不应该是睡懒觉,或者泡酒吧,或者是“宅一整天而不动”。应该花一点时间去修炼自己的艺术才能,这才称得上“内外兼修”。所以,请花一点时间去认认真真研究“趣味”这件事。

例如,在与重要的人一起就餐之前,可以先从美食书、网上搜寻适合的餐馆,通过对食物的精心选择,显示出自己的诚意。当然如果只注意这些,你就会把更重要的语言交流忽略了,那就完全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吃一小时的饭就要用足一小时的交流时间,吃两小时就该用足两小时的交流时间,因此你更需要准备足够多的信息来制造“愉快的话题”,这也更能使这顿会餐物超所值。

别等临时抱佛脚了,给自己放个假,多点趣味,培养一两个业余爱好,不但你的心态会变好,事业也会有新惊喜。

阅读人脉是设计出来的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