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王1918

《西北王1918》

北洋时期的甘军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更新时间:2011-12-04

人们提起民国年间甘肃地方军阀的时候,都会提及马姓回族军阀。诚然,马回军在历史舞台上的确有过其喧嚣一时的表演,但这并不是说在民国年间的甘肃,就没有其他军阀部队了。在马回军的阴影下,甘肃还出现过一批大大小小的其它军阀,本文在这里大胆的将之称为甘军。虽然甘军不论规模还是表现都无法与马回军相提并论,但它却是我们在研究民国军事史和甘肃地方史时不应忽略的一环。

同很多民国军阀派系一样,甘军也源起自清末新军,其余脉则可以说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本文将分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两个部分简略的介绍各部甘军的组建、发展和消亡。由于第一手资料的缺乏,文中的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因此本文只能说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品,以待对民国甘肃史有研究的人士进行校正和补充。特别要说明的事,本文定意的“甘军”是民国甘军,清末董福祥的甘军和以甘肃活动的回马军不在本文的讲述范围之内。黄正青、杨积庆部属藏军、杨渠统虽为甘人,但出身陕军,也不在本文讲述范围之内。

一、民国初年的甘肃

甘军起源于清末新军。清末的甘肃辖境相当于现在的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因此在清末的三十六镇新军编练计划中,甘肃拟成立两个镇,但是甘肃地处西北,财力羸弱,因此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仍只编成了一个混成协,该协辖步队三标及马、炮队。辛亥革命爆发后,驻兰州的清陕甘总督长庚对甘肃驻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将混成协第一标陆洪涛部编为振武军,第二标马福祥部编为昭武军,第三标周务学部编为忠武军,固原提督张行志部编为壮凯军,天水吴炳鑫部编为建威军,崔正午部编为骁锐军,河州马安良部为精锐军。各部改编完成后,由从西安逃到兰州的原陕西巡抚升允挂帅进攻陕西民军,以陆洪涛之振武军为前锋,陆军进入陕西后,在长武与民军张云山部展开激战,民军颇有不敌之势,但后来清帝退位消息传来,陆洪涛等人遂罢兵回甘。

陆洪涛及其所部振武军,便是之后民国甘军的起源。

陆洪涛(1866-1927),江苏铜山(今徐州)人,毕业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炮科,为人谨小慎微,早年随陕甘总督陶模来甘,由军功渐升为标统。民国建立后,原署理甘肃布政史的赵维熙担任甘肃都督。1913年夏,赵维熙因与精锐军统领马安良争权失败,遂任命张炳华护理甘肃军民两长,自己请假离甘。次年3月,袁世凯任命亲信张广建置理甘肃都督兼民政长。张广建字勋伯,安徽合肥人。早年投淮军聂士成部,分发山东后,受到巡抚袁世凯的赏识,逐渐成为袁世凯的心腹。张广建入甘,带来一个混成旅的北洋军,凭借实力顺利接管了省政。张广建任甘督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将带来的一个混成旅扩编为左、右两军,分别任命吴攀桂和吴桐仁为统领,驻扎在省城和狄道城,又从家乡安徽募精壮千余编为三营卫队,由亲信孔繁锦为统领。同时,大量裁撤甘肃原有的巡防部队,并把原驻省城的回汉军队相继调出兰州,只保留了投靠他的陆洪涛掌握的振武军。1915年,陆洪涛被张广建任命为陇东镇守使,出镇平凉17县,拥兵48哨,成为甘肃的实力派。

袁世凯死后,皖系控制北京政权,张广建以乡谊靠拢段祺瑞得以留任。1920年皖系在直皖战争中失败,张广建失去靠山,马福祥趁机打出甘人治甘的旗号,于当年12月联络甘州镇守使马璘、宁海镇守使马麒、凉州镇守使马廷勷、河州镇守使裴建准等通电北京政府,揭露张广建在甘贪污殃民、任用私人等种种罪行,反对张继续督甘,甘肃回军将领还准备以武力拥戴马福祥督甘,陇东镇守使的陆洪涛、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和肃州镇守使吴桐仁等汉族军阀,坚决反对马福祥督甘,也准备以武力拥护陆洪涛甘督。陆洪涛还唆使其部属,外号“张狼”的陇东巡防帮统张兆钾通电全国,宣称“甘省汉回世仇,马福祥不能当督军”,并愿“身率六十营健儿相与周旋到底”。在京甘绅,国会议员秦望澜、宋梓等人深恐酿成战乱,便向北京政府力荐陆洪涛。北京政府经过一番权衡,任命马福祥为绥远都统,所遗宁夏镇守使一职由其侄马鸿宾继任。另任命原绥远督统蔡成勋为甘肃督军,张兆钾为陇东镇守使,陆洪涛在蔡成勋到任前护理甘肃督军与省长。因蔡成勋兼任第一师师长,蔡来甘必带兵同来,贫困的甘肃实在无力负担。因此蔡的任命受到甘肃各界的反对,陆洪涛趁机组织兰州各界举行示威油行,通过全国反对“蔡老虎”都甘。由于陆涛洪在陇东镇守使任上,治军严明,维护治安,不愿多事,口碑尚佳,故得到甘肃各界的支持,加上张广建的密保,北京政府于是改任蔡成勋为江西督军,由陆洪涛继续护理甘肃督军(后实任)。陆洪涛虽然担任了甘肃督军,但其所能控制的仅有兰州、定西一带。甘肃其他各地分别由八个镇守使割据,即陇东镇守使张兆钾、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宁夏镇守使马鸿宾、河州镇守使裴建准、甘力宁海镇守使马麒、凉州镇守使马廷勷、甘州镇守使马璘、肃州镇守使吴桐仁。八镇中回汉各占四镇。其中吴桐仁和孔繁锦都是安徽人,系张广建的旧部;马麒即马步芳之父,坐镇西宁,即日后的青海马;马鸿宾系马福祥之侄、马鸿逵堂兄,属宁马;马廷勷系马安良之子;马璘是原西军旧部;裴建准是甘肃渭源人,曾任过忠武军教官,后以署理河州总兵被任为河州镇守使。八镇中以宁海、宁夏、陇东、陇南和凉州五镇实力较强,其它三镇较弱。

二、国民军入甘

陆洪涛后主甘后,于1924年将省直属部队编为甘肃陆军第一师,做为自己的基本力量,由陆自兼师长,魏鸿发为谋长,下辖两个旅,第一旅旅长黄得贵,辖占福、汪恒泰两团;第二旅旅长李长清,下辖包玉祥、姚廷相两团,另有师直属骑兵团、炮兵营和手枪连。除第一师外,省属部队还有由军务厅长宋有才兼领的巡防军。

魏鸿发(1886—1982),字绍武,甘肃甘谷人。1909年入保定陆军军官速成学堂,辛亥革命时,参加天水起义,任黄钺的甘肃军政府参谋长。之后入陆洪涛幕,历任卫队统领、参谋长等职。黄德贵和李长清均是陆洪涛的马弁出生。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李长清,李长清,字霁轩,甘肃河州人,行武出生,历任陆洪涛部副官、副官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正是这个李长清和他的手下包玉祥的一番作为,葬送了甘军,也葬送了他们自己。1925年3月,陆洪涛中风卧床,李长清便暗中与陇东镇守使张兆钾联系,欲拥张来省任督军,而由自己接任陇东镇守使。

张兆钾(1874—1940),甘肃渭源人,清末武举,为人简单残暴,人称“张狼”。民国4年(1915)起任陇东巡防帮统,因在为陆争夺甘督时出了大力,得以接任陇东镇守使,统兵28哨坐镇平凉。李与张达成攻守同盟后,即伙同手下亲信团长包玉祥,对陆洪涛进行威逼,要其交出权力。陆洪涛在病中,眼见亲信部属的叛离,心灰意冷,连电北京要求辞职。此时,正值冯玉祥在北京政变后急欲扩张势力,段祺瑞执政府虽将察哈尔、绥远两特别区划给冯部,但仍不能满足冯部的扩张需要,而直隶、山东等省已为奉系占据,北方其它地区已无扩展空间,恰好陆洪涛主动请辞,可谓是瞌睡遇到了枕头,当即委任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兼甘肃军务善后督办。冯玉祥便任刘郁芬代理甘督,与蒋鸿遇率国民一军二师前往甘肃。眼见刘郁芬即将入甘,李长清加紧了夺权行动,但遭第1旅旅长黄得贵的反对,李索性一不作,二不休,于9月24日,趁黄德贵护送陆洪涛家属及财产离开兰州之机,发动兵变,进攻华林山黄旅驻地,黄闻变返回兰州与李部作战不敌,率残部出走阿干镇,黄旅大部被李长清强行改编,另委郭学安为旅长。兵变后,李长清从陆洪涛处强索师长印信,自任甘军第一师师长,提拔亲信团长包玉祥为旅长,另以兰山道尹杨思护理军民两政,并派人迎张兆钾赴省,陆洪涛则离开其统治了五年的甘肃,去天津做寓公。

刘郁芬得道兰州兵变的消息后,决定迅速进入兰州。10月9日,蒋鸿遇、赵席聘首先率便衣队稍然进城,同日北京政府任命薛笃弼(冯系人员)为甘肃省长。当月23日起,刘郁芬全师陆续到达兰州。经刘、李两协商,刘师控制了城关及其附近制高点,甘军两旅则分驻东校场与拱星敦。

刘郁芬部进驻兰州后,李长清向其要求扩编其甘军第一师,并常驻兰州,刘未同意,双方矛盾加深。刘郁芬、蒋鸿遇等人发现李部夜间竟将步哨直到城关,并有定制干粮及大量索购草鞋等积极备战的迹像,遂感到国民军想长驻兰州,必须先除掉李、包二人。于是刘郁芬与蒋鸿遇定计,假造了一封冯玉祥给李长清的电报,大意是冯对李非常器重,并允其护编部队等,并将这个“电报”拿给李看,消除了李的戒略心理。过了几天,刘又借协商扩编事宜为由,邀李部营以上军官赴督署赴宴。李长清、包玉祥等人不知是计,欣然前往,结果一到都署即被伏兵逮捕,旋即秘密逮捕后处决。随后,刘郁芬宣布撤消甘军第一师番号,所部编为两个混成旅,原师直属骑兵团、炮兵营、手枪连等部分散编入两旅,以原李长清旅编为甘肃陆军第一混成旅,由原甘军第一师参谋长魏鸿任旅长,驻兰州东较场;以郭安学部为第二混成旅驻兰州拱星墩。接着刘郁芬又委驻韩有禄为第三混成旅旅长,驻固原;委原甘肃军务厅长兼巡防军司令宋有才为第四旅混成旅旅长驻狄道;河州镇守使裴建准为第5混成旅旅长,仍驻河州;黄得贵为游击司令,驻阿干镇。

1926年3月,国民军与奉军关系恶化,大战一触即发,刘郁芬、蒋鸿遇再此对驻甘部队进行整编,以原第二师为基础扩编为两个师,以原二师丁振国旅与郭安学旅合编为暂十二师,由蒋鸿遇任师长,开赴绥远前线;将魏鸿发旅编入第二师,旅长以国民军团长安树德升允,魏则调任有职无权的西北边防督办公署顾问,至此甘军第一师完全为国民军吞并。

表面上看,刘郁芬到甘几个月,就刀不血刃控制了甘局,吃掉了甘军第一师,似乎很成功;然而,甘军并未被全部消灭,且因刘对付甘军的手段过于残酷,反对使原本四分五裂的甘军暂时团结起来,直接导至了日后的兰州之战。

三、甘军大战国民军

1926年4月下旬,直鲁奉联军与国民军展开南口大战,为牵制国民军力量,威胁国民军后方,吴佩孚任命张兆钾和孔繁锦为援甘正、副总司令,并分别许以督办和省长,促其进攻甘肃国民军。此时驻甘国民军兵力单薄,仅有孙良诚第二师,且该师安树德旅尚在补充新兵,战斗力强的只有张维玺、梁冠英两旅。

张兆钾认为有机可趁,便于5月上旬以筑路为名,委刘福生、崔赋鹤为正、副总指挥,率兵4000余人偷越六盘山,拟偷袭兰州,于5月12日打响了进攻国民军的第一次。旋即驻阿干镇的黄德贵部、驻狄道的宋有才部、驻固原的韩有禄部纷纷起兵反对国民军。5月22日,张兆钾发进攻国民军通电,并分兵两路攻占定西。面对危局,刘郁芬分派梁冠英旅向东反攻定西,张维玺旅向南进击黄德贵部,同时将督办公署手枪团刘存简部扩编为一个手枪旅,准备随时策应东南两面。28日,东线梁寇英旅收复定西,随在城东清凉山抵抗张部反扑。南线张维玺很快就击溃了实力较弱的黄得贵,黄得贵遂向宋有才部求援,当国民军追至关山(今兰州附近七道梁一带)时,遭宋部营长鲁大昌阻击,鲁大昌善于白刃相接的交手仗,竟将国民军击退,占据狗娃山制高点,接着屡用“牦牛阵”冲击国民军,激战三天,国民军竟未得手,乃不得不改变策略,从侧翼迂回鲁部,鲁大昌淬不及防,阵地被国民军突破,负伤撤回原防。

国民军反击得手后,刘郁芬因兰州空虚、兵力不足,并未趁胜追击,他一面令梁冠英旅放弃定西,回撤至兰州城外的响水子、桑园一带,与张维玺部联接,一面发电绥远请求援兵。随着国民军的战略撤退,敌军除黄德贵部由阿干镇败退到孙家湾一带游击外,张兆钾、韩有禄部直入榆中县境,宋有才部进至关山一带,形成了对兰州东南两面的合围,开始了国民军与甘军长达一个月的对峙。张兆钾误以为国民军是因无力再战而撤退,认为兰州指日可下,还发了一个声讨国民军的“讨赤”檄文,文曰“私自招兵,此赤化一也;擅杀李长清,此赤化二也;信仰基督教,此赤化三也……”一时转为笑柄。

接到刘郁芬的求援后,绥远方面国民军虽大部投入雁北战事,但派出郑大章骑兵旅和谷良民、丁振国两个步兵旅驰援兰州,绥远都统署警务处处长吉鸿昌也以都统署手枪团和绥远警察临时扩编为一个旅(即12师36旅)来援,这个旅不但是临时组成,且枪械不全,大部分士兵装备的都是老式的“单打一”(即无弹仓的单发装填步枪),只得以枪衣覆盖,以壮声势。

6月下旬,国民军各路援军抵甘,刘郁芬立即对甘军发起反击。6月23日,张维玺率部于南线夺取煤山高地,打退宋有才旅鲁大昌部,攻占关山,宋有才退往武都,并击退了驻陇西的孔繁锦部。7月上旬,孙良诚于东线击败韩有禄,攻克金家崖并榆中县城,再克甘草店、车道岭,进攻收复定西,张兆钾、韩有禄等部退往静宁、会宁一带。

兰州危机解除后,刘郁芬整顿队伍,决心乘胜追击,一举消灭陇东、陇南割据势力。他将国民军第二师扩编为两个师,孙良诚仍任二师师长,张维玺任暂十三师师长,将刘存简旅划归该师。作战部署是:以暂十三师附吉鸿昌旅一个加强团出陇南攻天水;以孙良诚第二师、郑大章骑兵旅、吉鸿昌旅、谷良友旅出陇东攻平凉。

陇南方面的孔繁锦,在张兆钾围攻兰州时,一面派一部进驻陇西,佯作声授,一面派人与刘郁芬联络,守鼠两端,坐观成败。因此对国民军的进攻准备不足,以张维玺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张维玺部沿路追击,连克武山、甘谷,8月中旬进抵天水城下,8月18日,天水城破,孔繁锦仅率少数亲信,连财产都来不及带,穿上一件缝有大量钻石的背心逃出天水,先投陕南吴新田,后入川,因见大势已去,遂解甲归田去北京做了寓公。

陇东方面,孙良诚从定西出发,进击张兆钾、韩有禄两部,甘军退至清江驿被击溃,以一部占据静宁祁家大山掩护溃兵退却。国民军旅长吉鸿昌作战勇猛,绰号“吉大胆”,率兵攀越祁家大山,直冲张兆钾直挥部,张部向平凉溃退。孙良诚等人紧追不舍,刘郁芬又电令宁夏马鸿逵部进驻固原,威逼平凉。8月30日,孙良诚进占平凉,张兆钾、韩有禄、黄得贵等人退往甘陕边界。

国民军虽然一时击败了甘军,但是孔繁锦、宋有才残部还活动于陕甘边界地区,时时准备卷土重来。1926年10月,甘军残部联合陕南吴新田约15000人,打着“陕甘讨赤联军”的旗号,反攻甘肃,再次被国民军击败。此后,张兆钾逃往天津做寓公,韩有禄、黄得贵联合陕军田玉洁,活动于泾川、长武一带。

1927年1月,国民军进剿武都宋有才,宋部逃往陕南依附吴新田,被编为步兵第八旅,吴新田被宋哲元击败后退入湖北,被李宗仁缴械。1927年9月,韩有禄、黄得贵与田玉洁在陕西合守径阳,被宋哲元攻破,黄得贵逃脱,韩有禄战死。此后,黄得贵一直活动于陇东,与西北军为敌,最后为陕军杨万青所杀。北洋时期的甘军,至此全部被消灭,退出了历史舞台。

阅读西北王1918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