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第125章危机亦良机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扬州这一年发生水灾, 粮食一度欠收,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太好,这才刚开始。

萧颖已经将扬州的情况一五一十的上折奏报朝廷,希望朝廷能够拨下粮食, 让她可以赈灾救济百姓, 助扬州度过难过。

给萧宁写信, 萧颖的目的是希望萧宁也可以想想其他办法, 看看能不能从各州县中借些粮食过来, 让她应一应急。

朝廷大概什么情况,其实自家人都心里有数,大兴朝天灾人祸不断,粮仓早就空了。

这两年战祸连绵,各州县打得不可开交, 养兵、养民,哪一样不需要粮食。

在遇上这天灾人祸, 指望朝廷, 朝廷能拨得出多少粮食,算都算得出来。

正是因为如此,萧颖才会请萧宁想办法, 既然当初萧宁能解梁州之急, 现在未必不能解扬州之祸。

萧宁在梁州用的办法,萧颖不是没有想过借鉴。

可是扬州的情况和梁州并不一样,扬州内的大世族, 几乎已经被杀殆尽。

况且早些年韩靖他们占据扬州时, 几乎已经将百姓搜刮得室如悬磬,百姓只得苟延残喘。

纵然萧宁他们进军扬州,成功的夺到扬州, 将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世族尽诛之,又将他们的家产充公,但剩下粮食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来救济百姓。

若不是扬州内的情况的确十分不妥当,萧颖也断然不会亲自给萧宁写一封信。

情况大致已经说的足够清楚,现在需要的是,萧宁怎么想办法帮忙解决扬州的问题。

自打收到扬州送来的奏疏,萧谌亦马不停蹄地召集三省六部议事。

秋收刚过,朝堂上可以收到多少粮食,数目也已然明确。

户部尚书是为唐师,一开始建朝时,未立户部尚书,后来萧宁领兵出征,萧谌思来想去,户部是要职,觉得唐师甚是乖觉,可为一部尚书,便将人自冀州调来。

唐师不敢怠慢,立刻将户部得出的所有粮草总数上报。

在场的所有人在听到他报出的数字后,不约而同的沉默了。

粮食实在太少了,少的哪怕大昌朝,只要发生丝毫的灾难,都可能为此再生动荡。

之前雍州的粮草收成,与供给相比是略高的,但这也是萧谌和萧宁经营多年的雍州,其他地方情况或多或少的都有些问题,入不敷出,这是正常的事。

“现在看来扬州之灾,朝廷只怕拨不出粮食。”有些话纵然无人说出,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后总是要有一个人说出口的。铁全头铁,拧着眉头道出此言。

“公主殿下是否另有良策?”姚圣很是光棍,倒不是说他没有好的办法,只是他的这些办法,纵然他去做,也未必能有萧宁做的更有效果。

“是不是良策未可知,应该能助扬州度过此劫。”萧宁吐了一口气。自打萧颖的信送到手中,萧宁便一直在下,到底该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

朝廷的确是拿不出粮食来,可是天底下能拿得出粮的人又有多少?

“请陛下诏告天下,募粮。”萧宁也不绕弯子,在这一刻迎向萧谌,说出她的计划。

一个幕字的意义,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岂会不懂其中的道理?

铁全战战兢兢的道:“如此岂不是昭告天下,大昌朝无粮?只怕引起人心大乱,更叫小人得了可乘之机,乱我大昌。”

话说来,眼神更是往萧宁的身上飘,生怕一不小心说错了话,惹得萧宁不喜。

一个宰相怕萧宁怕成这样子,从前可没有这样。

萧宁虽然有些纳闷,但并不多问。

“知道且知道,但纵然大昌无粮,却愿意跟百姓同舟共济,愿意倾尽所有助百姓渡过难关,难道这样的朝廷不值得人信服?”萧宁的想法总是跟人不一样的,旁人只看到不利的一面,却从没有想过人心都是肉做的。

遇上危难之时,百姓只是要朝廷一个说法,一个态度。

知晓朝廷倾尽所有,拼尽全力的想要助他们度过难关,却因为有心无力而有所推迟,谁人在心中不曾心存感激。

“正好借此机会看看还有谁不服大昌,想在此时趁火打劫,对大昌不利。我们现在手里缺粮,能幕来粮草自然再好不过,若是幕不来,有人趁机作乱,正好将他们的粮草收为己用。”萧宁毫不掩饰,她这早有准备。

事到如今真不怕有人闹事,只怕一个个安分守己,不敢兴风作浪,反而叫萧宁不好下手。

众人面上皆是一僵,听出萧宁恨不得天下大乱的语气,要说这心里认同,当然是不认同的,但又有什么办法能阻止萧宁。

事之起因虽因萧宁,但过程中谁人按捺不住,想要将大昌朝搅得不得安宁,乱这天下,萧宁出手收拾人,难道不是理所当然?

“有些话我们心里有数就成,不必宣之于口。”萧谌总还是能出声,提醒萧宁一句,别把话都说出来,叫人早有提防。

一众人的视线落在萧谌的身上:你这意思是不吭声只管做?

对啊!

萧谌理直气壮的回应众人的询问。

算了,这是皇帝,皇帝任性了点,也

不过是在萧宁的事情上。但凡不是有人非跟萧宁过不去,萧谌也不至于闹腾。

“募粮一事,诸位可还有其他意见?”萧谌一问,众人对视一眼,最后是不约而同地摇头。

没粮是事实,总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既然萧宁想出办法,听起来好像也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用,且听萧宁的!

“此事,你去办。”主意是萧宁想出来的,如何能达到目的,又不会叫人心生不满,更是能震慑于人,这一点上,萧宁想必能把握得极好。

“唯。”萧宁恭敬地应下一声是,保证事情定会办得漂漂亮亮!

萧谌暗叹一口气道:“天灾最是让人无措,去岁梁州大旱,今岁扬州水灾,何时才能国泰民安。”

心疼百姓的人,想到百姓因天灾而受罪,种好的粮食就那么毁于一旦,难受得厉害。

萧宁道:“尽我辈之能,为造福百姓修渠引水。天灾降下,保百姓安宁,不至于叫百姓瞧不见希望,亦能国泰民安。”

天灾之事,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一点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得很。也正是因为如此,各种工程造起来,最后能不能真正的阻止天灾不至于为祸百姓,谁也不了保证,但总是要建。

想想21世纪科技比之现在发达多少,依然受天灾所扰。

自然界的强大,不是人所以比及。是以人当敬畏自然,不可过度滥用自然之物,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姚圣附和地道:“殿下言之有理。似我辈之人,不过尽我辈所能,劝民桑农,开荒修渠,以令百姓多得利己之事,天灾之下,非我辈所能料,亦非我辈所能拦,当善待我百姓,护我百姓,方不负百姓信任。”

孔鸿于此时提了一句道:“有一事,不可不防。”

额,正感叹于天灾的众人,乍然闻此言,不约而同望向孔鸿,所指何事?

“天灾之下,亦有人心祸乱,长公主为扬州刺史,她是女子。”这么一件事,不会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吧,这可不是一件应该忘记的事!

众人,包括萧宁在内,其实都把这事儿忘得七七八八了,此刻听来,萧谌道:“一直想就女子出仕一事兴风作浪的人,好不容易寻到机会,断然不会放过。”

天灾,若是齐心协力,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可若是人为,无风掀起三层浪,难道不是这些人的本事?

闻这提醒,不可谓无道理,他们总不能不防。

“左仆射该相信长公主。”可是,萧谌反而气定神闲地回答。

有些事,前例在,断不可能没有提防。

萧颖身处扬州内,谁人欲乱扬州,如何乱,大致心中有数。

向朝廷奏报,只道粮食一事,并未再提其他,何尝不是对处置此事心中自有把握。

孔鸿闻之立刻明了,萧宁接话道:“我立刻准备粮草。”

只要粮食充足,谁想乱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萧宁见人,募粮,文书下发各地时,闻大昌坦然告知国库无粮,其中原由,各自皆明,值于此时,扬州水灾,百姓欠收,暂时无事,不代表后续无事。扬州刺史预先准备,是以防不测。

凡捐粮助朝廷渡过难关者,赏白银黄金,赐爵位,封其号。

好处,细细地数来。朝廷之上,其实要说金银并不在少数,可这世上最值钱的却不是这些身外之物,而是救命要的粮食。

萧宁想出这个办法,募粮不假,亦是为了用手中无用的东西,换取于朝廷有用之粮;于他人,对其他所求名利者,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可得其利。

文书送达,众人看着这份文书,颇是觉得稀奇,当然也有不同意的人。

于朝廷之上,李御史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尤其的激烈,“陛下,功名利禄,岂可以粮食交换。”

萧宁不紧不慢地问:“功名利禄若无,人可活;若无粮食,人能活否?李御史能几天不用饭食?”

所谓功名利禄不可交换,也不想想人活着才能追求功名利禄,人若是死了,还能剩下什么?

李御史被噎得半死,半响反应过来道:“若以商贾之利而得功名,与商贾何异?”

对此,萧宁嗤之以鼻,“学成治国平天下之术,与帝王效力,为百姓谋福,从而得以身居高位,受天下敬仰,难道不是各取所得,同样是交易?”

口口声声看不起商贾的人,岂不知这世上的事,本就是各取所需,所有所得,因而才有名利。

李御史再次被噎得说不上话,萧谌在上听着亦是无奈,怎么就有那么傻的人呢,终日跟萧宁吵闹,最后总是吵不赢,他又总是学不乖。

“国库无粮,百姓受灾,身为朝廷命官,当思如何解百姓之难,而不是鸡蛋里挑石头。旁人想出救民之策,你却道这不合规矩,那不妥当。

“什么是规矩?救民于难,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助百姓度过难关是规矩。再大的不妥当,若能叫百姓安度危难,那便是最大的妥当。”

萧宁一番话有理有据,怼得李御史就算再想挑毛病,找麻烦,那也难。

姚圣颔首赞同地道:“公主殿下言之有理。身为朝廷命官,尸位素餐,不能为民解忧解难,才

阅读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