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葩一箩筐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21章历史的转折点潘阳湖上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被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朱元璋:“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刘基:“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且不论朱元璋还有他的谋臣刘伯温怎么评价他,毕竟是新政权正统安定的人心的需要。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陈友谅虽然如何奸诈,但他不失为一代枭雄。有评价说他功业不如项羽,甚至说他仅凭弑杀徐寿辉这一点,连做人都不配。

可是要知道陈友谅想当皇帝,但当时,陈友谅名义上还是天完国的汉王,天完国实际上的大权掌控者,天完国的皇帝是徐寿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举一个例子,曹丕篡汉逼汉献帝禅位,经历了两代人,这算是客气的。后来司马氏代晋也用了几代人的功夫。那么后来的朱温篡唐,用的是什么手段?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弟弟赵光义的烛影斧声迷案,又能高明到哪里去?只是做的比较周全没有留下把柄罢了。

现在荧幕上人们晶晶乐道的清宫剧,雍正继位之迷,也是手段高超后人没能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埋藏在历史的尘埃里罢了。

由此说来陈友谅的行为和他们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非要说他错了,只能说操之过急,手段太简单粗暴,加上他没有得天下。

再次重申不是为他翻案,史笔如铁在没有充足的证据文献资料之前,谁也不能为他翻案。

但是,谁成功之前没有一点黑历史?老朱就是好人了?

时间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徐寿辉天定二年;韩林儿龙凤六年;陈友谅大义元年,大定元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些小事,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的五月,朱元璋迎来了他的第四个孩子,日后的马皇后为他又添了一名男丁,取名朱棣。

同是这一年的五月,采石矶。

已经进入了夏天,江南的雨润润的,于庄稼人种地是好事。只是这雨连绵不绝,时而狂风大作骤雨惊雷,时而如丝如线。

搅得人烦躁不堪,陈友谅此刻面色如水,旁人看不出他的喜乐,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是用心的伺候着这位汉王。

连日的雨,不利于行军打仗,似乎是修养的好日子。多数天完朝的大将官员们皆做此想,包括徐寿辉。这位功高震主的汉王爷应该消停一段时间了吧。

去年,陈友谅乘胜长驱南下,连克龙兴、瑞州、邵武、吉安、抚州、建昌、赣州、汀州、信州、衢州等路,无往不利兵锋所指皆所向披靡。

去年,也就是天定元年(1359)的九月,天完大将赵普胜与朱元璋部将徐达战于无为、潜山,战事不利,陈友谅诈许与之会军,在安庆东杀了赵普胜。

这里赵普胜到底有没有被杀死,历史上存疑。暂且采用杀了他的说法,后文再详细说历史上的疑点。

十二月,陈友谅迫天完皇帝徐寿辉迁都江州就是今江西九江,在城外设伏杀徐寿辉部属,自称汉王。

等于说,现在的徐寿辉在陈友谅眼中就是一个木偶傀儡,无非是等他死,或者弄死他,都只是时间问题,傀儡而已。

“汉王,你这么匆匆的命人叫朕来,所为何事?”

徐寿辉提着雨水打湿的龙袍裤脚,神态匆忙的赶来,鞋子上泥巴糊得到处都是,哪里还有什么天子的威仪。跟随徐寿辉的侍者也是敷衍无心的伺候着,只要是个人现在都看得出汉王得势,巴不得现在就过去表忠心,逢迎巴结。

徐寿辉身边或许忠心的人还有,但是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虽说如今徐寿辉才40岁,硬说正值春秋鼎盛,也有儿子可以继承大位,也说得过去。按道理来说不应该结局如此,历史的滑稽之处可能就在这里吧。

巧了,这一年汉王陈友谅也是四十岁,那个年代四十岁可不比现在,翻一下历代古代皇帝的年龄超过40岁的能活到50的就是高寿了。

陈友谅等不及了,万一徐寿辉儿子辈里出了一个雄才伟略的人物,还有他的好果子吃?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侍者兵士们把二人伺候进了屋内,此处是五通庙所属的一个重新修葺的一个院落,平日陈友谅会在这里处理军务。

陈友谅先是假模假式的让徐寿辉上座,并让人奉茶。

“陛下,集庆那个朱重八的所谓应天府是心腹大患。咱们天完朝的长治久安,不可能卧榻之侧有只猛虎在侧呀。”

虽然屈居下坐的陈友谅面无表情的说道,手里摆弄着一个镶金玉石雕龙把件,他倒是一点都不避讳。

“就这事儿呀?不是已经议过几次了吗?如今我朝连年兵戈,所费粮草居多,去年赵普胜没了。”

徐寿辉说到此处,陈友谅眼中闪过一道凌厉的寒光,随即消散无形。

话说徐寿辉手下原本有四员大将,相当于刘备的五虎上将一般吧。

这四大金刚分别是太师邹普胜、元帅倪文俊、将军赵普胜、傅友德。

元帅倪文俊之前被陈友谅害死了,赵普胜年前也被弄死了。剩下一个归隐一个投靠朱元璋。

被剪除羽翼的老徐,得知陈友谅自立为汉王,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无非就只能默认了事实而已。

显得有些疲惫的徐寿辉,顿了顿喝了口茶,像是推心置腹,又像是暗中求和的顺着话说道。

“汉王,如今形势不明朗。朱贼重八未得确实情报与张贼士诚勾结,我朝未有必胜之把握。还是先养蓄实力再徐徐图之,汉王意下如何?”

陈友谅讳莫如深,脸上没有任何波澜,皮笑肉不笑的敷衍拱了拱手回答:

“既然陛下都如此说了,谨遵圣意。”

听陈友谅如此答复,老徐脸上松弛了很多,似是当下了心来。他知道陈友谅有不臣之心,一直逼迫他发兵进攻朱元璋的老巢。

如若真让他攻灭了朱元璋势力暴涨,那么哪里还有自己的栖身之地?不如趁着他松口暂缓进攻的这段时间,培养心腹,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想到这里,老徐心里平复了许多,起身往外走去。

“恭送陛下。”

走路的步子也似是轻快了些,脚上的雨水和黄泥没有那么别扭了。

陈友谅见老徐往外走,一挑帘子的间隙,眼中狠毒的光芒旺盛,手打暗号重重的往下一压。

原本护卫伺候在门口的亲卫,一个闪身出来,使出一把铁挝就是铁锤,从身后一重锤就将徐寿辉打翻在地。

陈友谅脚步紧跟了上来,其实这个时候徐寿辉还没断气。倒在地上手指还在抽搐,陈友谅见状。

“恭送皇帝归天”

手下人心领神会,加紧补了一锤,老徐彻底死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隐隐担心的成了现实,陈友谅敢在这个时候冒天下之大不韪下死手夺权。

“来呀,请皇帝尸身去往大殿。既刻发丧,昭告天下天完圣朝皇帝徐讳寿辉,失足滚落台阶,重伤头部,药石无灵。驾崩了。”

见徐寿辉尸体被抬了出来,连个棺木都没有安排,直接在雨中淋着抬去大殿。跟着来的原本徐寿辉的随从在吓傻了。

十来个人赶紧在屋外前坪雨中磕头,头都磕破了,血水顺着雨水流了一地。

声嘶力竭在喊:“汉王饶命,我等无罪呀。”

有一个机灵的,赶紧改口。

“新帝饶命,万岁万岁万万岁呐!”

陈友谅此刻端坐在徐寿辉刚才座过的地方,亲随过来问门口还有徐寿辉原来的那些人怎么办。

他只是不耐烦的挥了挥手,做了一个杀的手势。

原来徐寿辉的亲近的人基本已经被杀了个干净,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按照他的性格他是不会放过徐寿辉的孩子的,所以斩杀了雨徐寿辉的太子。

可是其他的儿子在有心人的保护下跑了,前文提到过。

揣测陈友谅此刻满心想着当皇帝的事,诛杀老徐的后代的事情也就放松了。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败亡得那么快。

门外,人已经杀尽,尸体抛入江中。只留下了一滩摊血迹斑斑,任由雨水冲淡。还有几缕头发洒落在雨水中。

如果陈友谅当了皇帝一统天下当了皇帝,他杀徐寿辉这件事或许就寂静的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如烛影斧声一样成了历史谜案。可惜他没有,一生的污点就注定要背负。

权利迷惑人心,腐蚀人性。无论哪一种阶级形势的造反,把权利重新洗牌重组,都难免会要有这一步。

项羽真的杀了刘邦,也无可厚非,因为他是代表的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刘邦充其量也就是沛县集团加上跟随他的那些人的利益。

项羽连楚怀王这个幌子王都杀了,还在乎什么名声嘛?他只不过是心软犹豫的间隙,让人跑了。

所以后世惋惜他,同理陈友谅杀了徐寿辉不就等同杀了怀王嘛,如果他干掉了朱元璋不就等于是干掉了刘邦嘛。

同样是两个失败的悲情角色,一个是自刎而亡,一个是直挺挺的面对箭矢,被箭正面射死。为什么历史给出的评价差距这么大?

不作评判,各位书友自行解读。

“皇帝大丧三日后,本王灵前继位,国不可一日无君。”

陈友谅在丧礼上哭没哭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没有直接跟过徐寿辉,他的上一任领导被他弄死了。只要夺取了皇位,天下唾手可得。罪孽什么的,信罪孽谁还造反?造的哪门子反,回去吃斋念佛就好了。

“汉王,密报。”

门口来一信使,交给他一个火漆密封的信筒就得命离去了。

就要当皇帝的陈友谅,刚刚宣布很快就登基继位。踌躇满志的他国号年号他都想好了。

来信原来是据守川蜀的天完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断绝与友谅的关系的信。

并公开宣称:陈友谅、倪文俊同在徐朝为臣子,今弑逆,予当讨之。

看罢消息,陈友谅面沉如水杀气四溢,心里惊涛骇浪怒不可遏,心里打定主意,先手平了朱元璋就发兵攻灭明玉珍,不接受投降,打出新表的威风,这个不服,那个造反的这还了得?

史载:遂令部属莫仁寿领兵守夔关,绝不与通,立徐寿辉庙于成都城南,春秋奉祀,众推明玉珍为陇蜀王。

也就是说,明玉珍马上命令属下将领莫仁寿领兵守夔关,封锁四川进入中原的道路。夔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山中的一座雄关。

他建立徐寿辉的皇帝宗庙于成都城南,春秋以有专门的皇帝礼仪来祭祀,众人推举明玉珍为陇蜀王。他倒是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找了个理由割据云南,当了关门王爷。而后1363年,明玉珍称帝,定国号夏,建都重庆。

前文我们提到过这个明玉珍。插在这里讲一下,关于他比较生僻。

1352年,徐寿辉派人招降明玉珍,被任命为“统兵征虏大元帅”,归大将倪文俊指挥,驻守沔阳今湖北仙桃也就是陈友谅的老家。明玉珍身先士卒,作战勇猛。一次在湖中大战元将哈林都时,右眼不幸被流箭射中失明。由于战功卓著,深受徐寿辉的器重,被升为“奉国上将军统军都元帅”。

1357年,明玉珍领兵西征,由巫峡入蜀,攻克夔州今重庆奉节、万州今重庆万州等地后溯江而上。同年4月,在江北铜锣峡与元军激战数日,大获全胜,随后乘胜攻打重庆城,元朝四川行省右丞相完者秃连夜逃往果州就是今天四川南充,左丞相哈林都仓促迎战被擒。这个哈林都就是当年在沔阳与明玉珍大战湖中的元将,明玉珍此番也算报了一箭射瞎眼之仇。

此后,明玉珍以重庆为据点,先后攻克普州今四川安岳、泸州、叙南今四川宜宾、嘉定今四川乐山等地,最后以锐不可挡之势攻占成都,控制了四川和相邻的陕、甘、黔、滇、鄂边境部分地区,先后被徐寿辉任命为广西两江道宣慰使、陇蜀四川行省参政。

1357年,明玉珍的老领导倪文俊阴谋杀害徐寿辉,被陈友谅杀死。 1360年,陈友谅为了上位,杀死徐寿辉,谋朝篡位,改国号为汉,然后遣使持书来见明玉珍。

明玉珍得到徐寿辉被杀的消息后大怒,斩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徐发丧,并命令部将莫仁寿镇守夔门,与陈友谅彻底决裂。又在重庆城南立徐寿辉庙,春秋祭祀。随后,他在重庆称王,名“陇蜀王”。

明玉珍早就觉得陈友谅“谋为不轨,驱除异己”,两年前就上表徐寿辉揭发过他的罪行。陈友谅派刺客陈亨等暗杀明玉珍,结果没成功。

1363年,在参谋刘桢的劝进下,明玉珍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建都重庆,并立妻彭氏为皇后,子明升为太子。

明玉珍信仰明教,生活节俭,不吃肉,不喝酒,不纳嫔妃彩女。即使当了皇帝之后,也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称帝后,明玉珍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免除了元朝的种种苛捐杂税,一年收成只“十取其一”。他还实行屯田制,满足军需之用,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一时间大夏政权“礼乐刑政,纪纲法度,卓然有绪”,使川渝等地在乱世之中获得了一份难得的安宁。

明玉珍派遣使者与朱元璋交好。朱元璋回信给明玉珍说“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

1366年2月6日,明玉珍因病含恨而死,年仅38岁。他死前大呼:“元虏未遂,余志不能遂也。”临终还留下遗嘱,叫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

明玉珍去世后,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太子明升继位,改年号为开熙。明升当时只有10岁,尊母亲彭氏为皇太后,垂帘听政。

由于明升年纪尚幼,高层开始争权夺利,大夏陷入了内乱。右丞相万胜与知枢密院事张文炳不和,暗中派人杀死张文炳。张文炳曾善待明玉珍的养子明昭,明昭又假托太后懿旨命万胜入宫,将其吊死。后明昭亦被杀。万胜死后,刘桢被任命为右丞相,3年之后也去世了,大夏国势日衰。

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10月,明升派使者恭贺朱元璋攻克元大都,12月朱元璋遣使答书:“度德量力,审机观变。”

第二年,朱元璋派遣使者到重庆劝降,明升不从。洪武四年(1371年)春,朱元璋派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攻打重庆,夏军溃败。

明朝大臣方孝孺对明玉珍在重庆期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夏主幸致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薄税敛,一方咸赖小康焉。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不能文词间尽其贤也。”

清朝重臣张廷玉的评价是:“明玉珍素无远略,然性节俭,颇好学,折节下士。”

清朝名臣傅维鳞说明玉珍“风情慷慨,仁心义质,宏图雅节,有足称焉。”

这是后话,来看当时。这日依然是一个雨天,一身龙袍加身的陈友谅志得意满,豪气干云。

立于准备下旨意改建为行宫的庙宇门前。

风云际会,人生顶点。

征吴王朱贼,兵指集庆。且看日后鄱阳湖大战,老陈是怎么一步步作死得死,又为什么一定要去碰一碰朱元璋的。

未完待续,下章分解。

阅读大明奇葩一箩筐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