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第11章一道诏书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秦始皇去世,赵高发动沙丘密谋。先骗胡亥,再诱李斯。按理说,胡亥年少,被老狐狸赵高玩弄掌中,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历经三十年宦海沉浮,屹立不倒,善于玩弄权术,精于算计的李斯,会被比他小二十多岁的赵高玩弄鼓掌之中。

这很难让人理解!

当看到太史公留下,沙丘密谋的资料时,这个问题,总让人想不明白。

丞相李斯斗不过中车府令赵高?

向来对秦始皇忠心耿耿的李斯,不但没有帮秦始皇完成最后一件事,反而变节。难道是李斯年老昏聩,不中用?

此时的李斯七十多岁,年老不假,但,头脑清晰,对时局把控也很明了。否则,当他听见秦始皇去世,为了避免引发国内动乱,他岂能第一时间做出的反应:秘不发丧,封锁消息。

李斯选择和赵高合作,并不是因为他年老昏聩。只能说,人到了一定年纪,考虑的事情也不一样。

赵高选择胡亥,有自己的考虑。李斯选择胡亥,也有自己的考虑。李斯要的就是守住富贵,在秦朝政坛屹立不倒。

对于李斯变节的原因,有以下观点:

1、赵高从李斯弱点入手,进行有说。毕竟,扶苏尚儒与李斯崇法,两个人治国理念和政见不同。蒙恬这个人物很厉害,不仅有军功,还掌握三十万兵力。www.tuxu.org 不格小说网

2、李斯对自身、子孙未来的考虑。他想守住权力,得以善终。

3、胡亥和秦始皇之间的关系。秦始皇将最优秀的长子,挤出权力中枢。悉心教导胡亥学业,巡游也带上他。善于琢磨人心的李斯,从这些事看到了什么?

当然,李斯和秦始皇常年打交道,对于扶苏之能,却没有被立为太子。其中,暗藏的原因,他是知晓的。或许,是因为扶苏的身份:楚人。

还有一个热议的话题,扶苏是李斯的女婿。李斯没选择女婿,反而选择胡亥?

对于这个热题,其实很好理解。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清明节给你上坟除草的人,一定是子孙,而不会是姑姑、女婿、外孙。

李斯把女儿嫁给扶苏,是出于政治联姻。李斯是政治家,他要做的事,是符合自身利益,符合家族利益。成熟的政治家,是不会参杂个人感情在里面。

当然,沙丘密谋,这么大的事情,胡亥年少是不错。但,他也是这场宫变的主角。没有他,赵高之谋,李斯之量,都会落空。

所以,赵高是中车府令,有皇帝玉玺;胡亥是皇子,又一同出巡;李斯是重臣、近臣,百官中有威望。这三人缺一不可,他们合作,才有了沙丘密谋。

这个密谋,直接改变了大秦王朝的命运走向。同时,一场对内的腥风血雨正在上演。

李斯、赵高、胡亥,达成同盟,他们做的第一件事:秘不发丧,封锁消息。

李斯、赵高是聪明人,办事能力超强,成功地封锁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他们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尸体发出的臭味。

这个问题,难不住,两位聪明的人。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用咸鱼臭味掩盖住尸体的臭味。

谁能想到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死后与咸鱼为伍。凄凉啊!真凄凉。真是印证了那句话,生前伟大又如何,死后还不是很凄凉。

接下来,李斯和赵高要考虑的一件事:继续巡游,还是结束巡游。

秦始皇制定了第五次巡游的路线:从咸阳-云梦-丹阳-钱塘-会稽上-琅琊-平原津-沙丘-井陉-九原-咸阳。

路没走完,秦始皇去世了。再走下去,没有意义。按照常人的逻辑,应该迅速结束巡游,返回咸阳,拥立胡亥继位。然,李斯和赵高,不是普通人,是这个时代,最顶尖聪明人。

他们没有按照平常人的逻辑出牌。二人合计,做了一个决定:继续巡游,抵达九原。

这样做,既可以营造一个假象,证明始皇帝还活着。同时,还能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剪除反对者。

路,继续走!

饭,继续吃!

奏章,继续看!

一切都如秦始皇还活着,有条无序地进行着。同时,一场看不见的风暴,开始席卷。一场,随着秦始皇去世后的权力争夺,正在上演。

沙丘,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李斯和赵高要为胡亥继位,清除障碍。第一批要清除人的名单:扶苏、蒙恬。

扶苏是嫡长子身份,有贤明,又受人百姓爱戴。蒙恬,有军功,掌控长城军团三十万军力。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泄露出去。扶苏对胡亥继位提出反对,蒙恬也会支持长公子。当今之世,蒙恬是有名的战将,没人与之抗衡。

只要扶苏、蒙恬反对,凭借他们的声望,定能率军,打回咸阳。所以,扶苏必须死,蒙恬不能留。

李斯对这个女婿十分了解,他有想法,有仁善之名,但性格寡断,不能干大事,且没有反心。

赵高和李斯想了一个办法,用一道诏书:逼扶苏自杀,解除蒙恬的兵权。

按照惯例,赵高起草,李斯组织语言,盖上秦始皇的玉玺。为了表现出这道诏书是秦始皇发送,诏书按照流程执行。

扶苏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拿到诏书,会有什么反应。

第一个反应:悲愤交加,父皇容不下我。

第二个反应:痛苦、心寒,子知父,父不懂子,满是凄凉。

那么,这道诏书写了什么?

据太史公记载,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这段话,先表明秦始皇巡天下目的:增加寿命,震慑天下。

接着,这道诏书,真实目的:定罪。

给扶苏定罪:不知悔改,上书诽谤,日夜怨望,为子不孝。让其赐剑自刎。

给蒙恬定罪:戍边无功,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为人臣不忠。让其赐死。

为了避免,扶苏和蒙恬起疑,起兵反抗,又想了一个办法:剥夺蒙恬的军权,让王离接管长城军团。

蒙恬长了心眼,怀疑诏书的真实性。他不相信,秦始皇会做出这样的事?蒙恬建议扶苏面见秦始皇,不要急着自刎。扶苏哪里听得进去,面向咸阳,悲愤交加,含泪自刎而死。

这里有个问题?

一道诏书,扶苏不辨真假,就举剑自刎,这是他傻吗?

这也不怪扶苏做出这样的举动。秦始皇去世,扶苏不知道。扶苏也不会质疑,诏书是其他人发的。

诏书上的内容说的是真的,玉玺印记也是真的。扶苏因儒被贬,不被秦始皇喜欢,这也是真的。使者,是秦始皇的近臣,也是真的。

扶苏尚儒,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胡亥被立为太子,他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威胁。按照秦始皇的个性和手段,为了巩固胡亥的地位,要杀了他,也说的通。就这样,扶苏悲愤交加,举着长剑,自刎而死。

蒙恬不想死的不明不白,但,也没有发言权,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就被剥夺了军权,遭到囚禁。赵高和李斯用一份诏书,就轻易逼杀扶苏,囚禁蒙恬,解除了最大的威胁。

这里有个问题,遭到了很多人的热议:扶苏有蒙恬支持,手握三十万大军,为什么不反,反而接受诏书,选择自尽?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

扶苏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也不知道诏书的真实性。扶苏看到诏书的内容那一刻,他心已经死了。举剑自刎,是他最后报答秦始皇的方式。

哪怕扶苏质疑诏书的真实性,想反,也不会有人支持。毕竟,没人敢与秦始皇作对。秦始皇的诏书,就是法律。他要谁死,谁就得死。没有人,敢挑战秦始皇的权威。

纵使有人支持他反叛,扶苏也不想落得不忠不孝的骂名。再加上,诏书的内容,扶苏、蒙恬、王离等很多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忠于秦始皇,也畏惧秦始皇之威,不会反,也不敢反。

这也是为什么,蒙恬对诏书有质疑,不想自裁,也没有下一步行动。蒙恬军权,已经被王离取代。

扶苏为什么会死?蒙恬为什么会被囚?问题地关键在于:没人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李斯和赵高,不愧是聪明人,正是借着外界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发布一道不容人质疑的诏书,逼杀扶苏,囚禁蒙恬。

扶苏自刎,蒙恬被囚,这只是大秦乱的开始。这场暴风雨更加猛烈,大秦王朝岌岌可危。

阅读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