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芳驾到

《赵德芳驾到》

第37章商议迁都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赵德芳和李雅儿心里也非常高兴,这个“赵德芳”来自后世,对地位尊卑不那么在乎,而李雅儿则是因为杨业的气质和父亲有些相似。

三人有说有笑,聊的都是家常话,直到戌时,杨业才起身告辞道:“不早了,我先回去了”。

赵德芳见他要走,也不挽留,便派剑胆送他回去,毕竟杨业不认识路。

杨业回道自家宅院,此时已经把这废弃已久的宅子打扫干净了,只是还差些装饰之物。

下人在前面引着杨业回自己的房间,后者边走边看,不断点头表示满意。

翌日,赵匡胤召集百官上朝,直接开口道:“德昭巡视各地,选出两地以备商议迁都”。

百官议论纷纷,看来是阻止不了迁都了,赵德芳闻言心想怪不得见不到二哥,原来被派出去巡视了。

赵匡胤见百官嘈杂,大声接着道:“洛阳、长安,开始议吧”。

“臣以为迁都事关国运,不可轻易迁都,请官家三思”,说话乃是吏部侍郎卢多逊,也是赵光义主要结交的官员之一。

赵光义见他说话,跟着出班说道:“臣以为卢大人所言甚是,请官家三思”。

“臣等请官家三思”,不少官员见赵光义开口,皆高声附和。

赵匡胤看在眼里,心道:光义这些年竟结交了这么多官员,看来迁都势在必行了。

赵普见赵匡胤沉思,出班道:“官家生于洛阳,而且洛阳乃古都,臣认为可迁都洛阳”。

他不去反驳不同意迁都的官员,而是直接说出迁都洛阳,是因为已经得到赵匡胤的授命。

赵匡胤这些年放任赵光义拉拢权贵,结交文武大员,同时支持赵普专政擅权,使二者互相牵制,如今眼见赵德芳成才,便想以迁都改变二人对立的局势,确保赵德芳日后的地位。

“臣等附议迁都洛阳”,赵普的党羽随即出班附和。

赵匡胤看着满朝文武,只剩下曹彬等人还站在原位,心道:这些人还是忠于自己的。

这些人当然包涵赵德芳和杨业,而此时的赵德芳还是一脑门问号,根本不知道迁都的事,但是看着出列的群臣,他知道这些官员是分属两个派系。

“末将以为,无论迁都洛阳还是长安,首要注重军事防御,其次便是皇宫和官衙”,曹彬终于开口说话了,而且此话明显是支持赵匡胤迁都。

于是,潘美、党进、沈义伦纷纷出班表示赞同曹彬的话。

赵匡胤看看几人,既无派系,又都是跟随自己的老将,最主要的是都与赵德芳关系不错。

略一思忖便说道:“王大人,皇宫和官府衙门之事,可有计较?”

“臣以为以我朝人力、物力、财力,官家所说只是时间问题”,说话之人名叫王仁瞻,权判三司,是大宋的财神爷,自然是赵匡胤心腹。

赵匡胤赞许的看向王仁瞻,随后看向自己任命的中军副都督尚未出班,开口说道:“拱辰以为新都军士防御如何解决?”

中军副都督楚昭辅,字拱辰,是赵匡胤心腹之一,见赵匡胤问自己,而且直接问办法,便知道其意,随即道:“此事全凭官家定夺”。

赵德芳静静的看着,依旧站在原地,杨业则更是不能进言,毕竟是“新人”。

赵光义见大事不妙,生怕自己经营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开封废弃,当即跪倒说道:“开封运河发达,交通便利,地处全国中心,物资供应有保障,而迁都洛阳,则失去交通便利,迁都长安,更是交通闭塞,而且远离中原,望官家三思啊”。

赵匡胤见弟弟竟然跪倒,想想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正不知如何反驳,赵德芳开口了。

“晋王所言极是,开封确实水运发达,交通便利,但是正因为如此,开封无险可守,防御任务加重,守军增加,无疑加重朝廷开支用度”,说完退回站位。

赵匡胤见他开口,而且原因非常好,心中非常满意。

赵光义已经习惯了,无论赵德芳说什么,都是和自己作对,不知道是不是被赵德芳刺激的,今天精神头很足。

随即回道:“长安有天险,洛阳有天险,李唐还是灭亡了,地利不如人和,开平郡王不知道吗?”

赵德芳闻言,心知今天算是正式开战了,回道:“秦、汉、唐发迹于哪?”

不待赵光义反驳,赵德芳接着说道:“晋王说道地利人和,此话何意?莫非不想那强汉盛唐,而是改朝换代,亡国灭种吗?”,说道后面,赵德芳故意加重了语气。

赵光义闻言惊出一身冷汗,赵匡胤更是拍案而起,说道:“欲亡我大宋者,先亡之”,说完也不坐下,一直盯着赵光义。

后者胆战心惊,赵德芳这话太重了,再听赵匡胤的话,急忙跪下哭道:“官家明鉴,臣绝无此意啊,迁都事关重大,臣只是就事论事,开平郡王陷害臣啊”。

赵匡胤也不信他敢造反,而且确实没有能力造反,这话也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赵德芳故意给他扣帽子。

想罢,缓缓坐下,开口说道:“德芳莫要夸大其词,你有意见可以说,不要针对他人”。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还是支持他这么做的,而且赵德芳明显是赞成迁都的,所以让他说说意见看法。

赵德芳闻言,不再针对赵光义,自己也知道一句话搬不倒他,吓唬吓唬他就成了。

“臣以为,无论长安还是洛阳,最有利的条件便是地理优势,可以依靠天险,减少守军,从而减少开支,至于劣势有两点,一是这两城都需要重建,二是水运不便,确实影响运输”。

赵匡胤点点头,赵德芳所说这两点自己早已想到,但他能说出来,已经感到欣慰。

想了想看向杨业道:“杨将军,可有意见?”

百官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是谁,见赵匡胤问他,纷纷回头看去,暗自琢磨此人到底何方神圣。

杨业听赵匡胤点名,稍敢意外,再看百官投来的目光,昂首出班道:“末将以为迁都可行,但正如方才百官所议,各有优劣,而且迁都还有一个好处”。

百官侧目,赵匡胤面露喜色急忙说道:“杨将军快讲”。

杨业不顾百官投来的目光,振声说道:“无论迁都到哪,大宋国都,必是全国中心,那么周边各城民生和军事都会得到一定发展”。

赵匡胤听完赞道:“杨将军高见”,接着看向赵光义说道:“光义,这才是真正的地利不如人和”。

后者闻言赶紧连声附和,赵匡见一时没人再提出异议,便说道:“迁都一事势在必行,到底长安还是洛阳,三日后早朝再议”。

赵匡胤这话说的很明白,不用再说迁或不迁,直接议迁到哪。

百官退朝,赵光义害怕了,一众党羽围在他身边向外走,只管低着头,快步出宫。

曹彬等人无关痛痒,迁到哪,都一样,赵德芳和杨业走在最后,十分默契,谁也不说话。

“义父,您以为迁都长安还是洛阳?”赵德芳见身边没人,向杨业问道。

杨业在殿上就想直言迁都长安,但是没敢轻易发言,便回答道:“综合考虑,长安要胜于洛阳”。

赵德芳不解,他是真不知道哪里适合,只知道和赵光义作对就没错,开口问道:“为什么?”

杨业扭过头诧异的看向赵德芳,心道你不是说的头头是道吗?想到这摇头而笑。

赵德芳愣在原地,杨业也不等他,赵德芳想了一会跑着追上去边跑边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杨业继续走,还是摇头而笑。

五军都督府已经开始正常的工作,此刻四位都督在厅堂闲坐,党进开口道:“各位都督,可有建议?”

曹彬不说话,潘美不说话,党进看向赵德芳,后者微笑问道:“党将军有何建议?”

党进没想到赵德芳会反问,自己哪有什么建议,便说道:“我一个武将,迁哪我有什么建议啊”。

三人哈哈哈大笑,潘美说道:“这不就是我们的建议吗?”

党进后知后觉,随即也大笑起来,心说:是啊,我有什么建议啊。

五军都督府刚刚建立没多久,其实也没什么事可做,几位都督就是坐坐闲聊,偶尔讨论讨论军事而已,赵德芳坐了一会,便去找杨业了。

“义父,您觉得官家会迁往哪?”赵德芳开口问道。

杨业想了想回答道:“如果官家考虑周全,应该会迁都长安”。

不等赵德芳发问,杨业接着说道:“长安自古便是帝都,周、秦、汉、唐,甚至一些割据势力都是在长安定都,天险之利不用说,官家迁都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威慑北方”。

赵德芳点点头接着问道:“既然如此,那为何不直接说迁都长安呢?”

杨业想了想,也答不上来。

赵匡胤坐在垂拱殿,也在想迁去哪里,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三天后就要下决定了,头疼啊。

阅读赵德芳驾到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