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楚国风云

《春秋之楚国风云》

第3章楚成王第19节城濮之战1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楚成王亲率部队围攻缗邑,正打着呢,突然卫国来求援了,说是晋国佬正在猛攻卫国。楚成王一惊:怎么把晋国佬惹来了?

救卫,则意味着必须与晋国开战,且攻宋将无功而返。不救,则意味着自己这个从孟地会盟中得来的武林盟主地位不保。晋文公这一招真狠呐。

楚成王最终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令尹成得臣率领他的亲兵部队也即若敖氏部队再加上陈、蔡两国部落继续围攻缗邑,一路由自己率领中军以及许、郑两国军队北上救卫。

楚成王故意将行军速度放得很慢,他也不打无准备之仗。他需要更多的情报。派出的探子陆续回来禀报,楚成王这才得知,原来晋国已经取得了伐卫之战的胜利,卫侯已经逃跑,但晋军却不攻下卫国都城,这里面一定有鬼。

楚成王是英明的,这正是晋军之计。先轸在卫国都城外围设立了口袋阵,如果楚军冒然救卫,势必陷入重围。

楚成王在卫境离都城还挺远的地方扎下营寨,派出的探子继续提供着有价值的情况:秦、齐两国也出兵了,与晋国结成了联盟。当时,整个春秋江湖有实力的国家,便是楚秦齐晋这四家,现在倒好,晋秦齐三家结成了联盟,联手要来搞楚国,这对楚国十分不利。

楚成王当机立断,不再前行救卫,同时将驻扎在阳谷的部队包括当了几个月地主的姜公子和易牙也撤了回来,留在那里,孤立无援,势必被三国联军给吃了,还不如还给齐国,然后与齐交好,先瓦解三国联盟。然后,通知令尹成得臣,撤军。

应该说,楚成王是一位大战略家,他冷静地正确地分析了整个战场的敌我态势,作出了无比正确的决策。无论如何,不能拿楚军将士和楚国的前途当儿戏。

晋文公当然也是希望楚军撤退的,他也不想恩将仇报,刚接受过楚王的恩惠便与楚王刀兵相见。

也就是说,一开始,双方的最高领导都是不想与对方交战的,这当然是站在最高领导的角度看世界看问题,是符合最高领导的利益的。但,这不符合某种人的利益,对,名将!

楚国的名将是成得臣,他一心想教训晋国。晋国的名将是先轸,他一心想为晋国称霸作出伟大的贡献。他们的身后,都是当时春秋江湖上的超级大国。

于是,一场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役--城濮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对成得臣来讲,这是一场悲壮的战役。

他接到楚成王撤军的命令后非常不理解:难道咱大楚便怕了晋国佬不成?

当时,楚军已经围攻缗都长达数月,自冬天一直攻到春天,眼看宋国佬顶不住了,此时撤军,对成得臣来讲是很不甘心的。

楚成王的决策应该是正确的,因为晋文公即位后,晋国的国力大增,尤其是军事实力不俗,勤王平叛,攻曹伐卫,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而且此次救宋,又联合了齐国和秦国两大强国。而楚国这边,别看联合了陈、蔡、郑、许四国,但相比之下,最多与晋国不相上下。

晋军并未直接救宋,目的当然也是避开与楚军的正面作战,他们先是搞定了曹国,再是包围了卫国。这两国,都是楚国的小弟。

楚成王确实是很犹豫的,他当时作出的决定也并非是全军撤退,而是分兵,他分了一部分兵力给成得臣继续攻宋,自己则率另一半兵去救援卫国。

就在救卫的途中,楚国阵营有人此时出来说话了,这个人便是司马蒍吕臣。蒍吕臣对楚成王讲:不宜与晋军交战。

理由很充分,与楚成王想的一样。其实,蒍吕臣心头的小九九是这样的:哼,成得臣啊成得臣,你在蒍地阅兵时不给咱蒍家面子,我就给你吃大憋。

在蒍吕臣看来,成得臣作为当时第一名将,宋国已快趴下了,不管如何,此次北伐,成得臣肯定又立大功。如果再打败晋军,那自己蒍家还不是要继续被踩出屎来?唯一的办法是让他无功而返,而楚将无功而返,是要承担责任的。

蒍吕臣的进言,最终让楚成王下定了撤军的命令。成得臣接到此令后非常愤怒,他知道是有人在搞鬼。于是,他写了一封信送给楚成王:

“王上,咱大楚自用兵以来,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无坚不摧,宋城虽坚,但已千疮百孔,只要将士们再努力一点,马上便要城破而胜了。为臣子的,不应该违抗君王命令,但如果现在放弃,那实在是太对不起牺牲的将士们了。微臣知道,王上命令撤军,那一定是有小人在作梗,微臣斗胆恳求王上继续攻宋,待微臣打下缗邑,到时看他还有什么话说!”

史料记载,楚王见信大怒。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这可能只是写史的人为了突出成得臣的刚愎自用而写的!如果楚成王果真大怒,那他便不会给成得臣派一兵一卒!但事实呢?楚成王一边大怒,一边却派了西广军和太子的东宫卫队给成得臣?

也许是怒过了,但真相不是楚王对成得臣大怒,而是不悦:既然不谷已经下了撤军的命令,令尹应该执行这道命令。但令尹的话不无道理,楚军已经快拿下缗邑了,此时因为晋军来了便撤,也太没有面子了。

楚成王是矛盾的,他最终还是同意了成得臣的意见:拿下睢阳后再撤军。于是,他派了援军给成得臣。

阅读春秋之楚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