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言奇

《书轩言奇》

90义子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九十义子

明朝天启年间,开封城外吴村有一老妪姓陈名梅,年近花甲,其夫吴某早卒,膝下无子,孤苦伶仃。其编制草鞋为生,每日背筐草鞋鬻之于市,辛苦之极也。

村人称陈梅为吴老妪,其虽度日清贫,然其天生善良,乐善好施,凡遇乞丐难民,其尽怜之,宁愿己挨饿,将所携干粮分半食之,菩萨心肠也。

一日,吴老妪如常背草鞋至街鬻之。傍晚时分,其回家时,途遇一年轻书生。书生遍体鳞伤,气息奄奄,低声哀求曰:“老母,救吾……”言毕遂昏矣。

吴老妪见此书生伤重,欲负之归,然己力薄难以负之,遂进村唤数人助,将书生复至家中。其请郎中为书生疗伤,出资购药,外敷内饮,书生缓醒。经问,方知:

原此书生姓于名艾,家境福盈,乃书香门第也。其经科考中举,进京会试高中榜眼,本可留京当官,然奸臣当道,宦官专权,其不愿攀附权贵,得罪阉党魏忠贤。孰知?竟污其以作弊为由,将其功名革除,永不录用,发回原籍。其焉肯服之?备御状上告,状纸被阉党劫之,引来杀身之祸。阉党派兵抄家灭门,其闻讯只身携资潜逃。不幸逃出虎口,又遇狼窝,其路遇劫匪,身带银两被劫一空,其奋力反抗,惨遭毒殴至晕,劫匪误以其亡,持劫银扬长去矣。

于艾苏醒,腿骨折不能行,爬至吴村外,恰遇吴老妪售草鞋归,遂救之。

吴老妪闻后,潸然泪下,其告之于艾,于此安心养伤,切勿忧虑,此村民皆善,无一告密者。果不出数日,官兵至吴村搜查逃犯,众村民为保于安,声称未见之。吴将于匿于扉草内,官兵搜寻无果,徒然归之。

自此,于艾久居吴村。其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待人和善,成村内私塾先生,教童孩读书识字。吴老妪见其无亲无故,己亦孤单,遂欲认其为义子,其欣然允,大礼拜之。其孝敬吴,母子安然,相依度之。

吴老妪为义子托媒,邻村郭女愿嫁之。择吉日,于艾成亲。愈年,郭女妊娠分娩,生双胞男婴,吴喜出望外,乐不可支,一家人喜乐融融欢度之。

然天有不测风云,于艾此前因被劫匪殴之,肝受内伤,留后遗难治,体况愈下。尽管吴数求郎中医之,皆未痊愈。三年后,于艾散手人寰卒矣,留下老母及妻小,吴顿惨矣。

吴老妪白发送黑发,悲痛欲绝,欲寻短见,然思儿媳少双孙幼,又诸村民劝导之下,其打消短念。一年后,其丧子阴影仍未消之。

清明时,吴携儿媳双孙扫墓。忆欢乐往事,其难控哀情,嚎啕痛哭。归家后仍痛哭不已,直至哭晕卧床。醒来已深夜,其觉己又返子墓祭之。

吴老妪觉己于子墓前绕行,行之良久,又回子墓前,其甚惑然不解。此时天渐暗,夜幕降临。其见不远处有光闪,遂向光处奔之。光圈渐大,辉煌耀目,其顿觉天旋地转,仿佛天地倒置般。其闭目安神,心神稍安,再睁目视之,竟身处于一陌生街道,见人来人往,却异常安静,咦?此何处也?

细观之,吴见街上行者皆飘于空中行之,顿大惊,冷汗淋漓。其畏而颤巍前行,至一大门前,抬首望之,见门上匾有三大字“阎王殿”,啊!吾误入地府矣!

吴老妪惊恐之极,腿发软,瘫倒于门前,大门外立有二阴差,见其晕倒,上前扶之,却见其非亡魂,乃一活人也。甚疑之,遂将其擒,押入阎王殿审之。

入大殿,吴苏醒,告知阴差,其尚存未卒,只误入地府耳。求阴差将其释之。阴差则言,若进阎王殿,欲出则难矣。

二阴差押吴进大殿,将其押至判官前,求判官发落。孰知?其见立于殿下判官竟其子于艾也,顿惊喜,老泪纵横,疾呼:“艾儿,吾乃汝母也,今吾终见儿矣!”判官确乃其子于艾也!母子相见,抱头痛哭,久相拥不离,其嘶声问之,儿于地府为官何因也?

原于艾亡后,阎王见其才华横溢,查其生平,知其生性正直,因不畏强势,蒙冤受屈,惨遭毒打而亡之,并未令其投胎转世,即刻任其为地府判官。其生前未能做官如愿,亡后却于地府做官,真乃造化未料也。

判官问母,因何被带至此处?吴将实情告之儿,于艾眉头紧皱,翻生死簿查之,果老母阳寿未尽。再查母生平,见母一生从善,乐善好施,正符增寿条款,随即大笔挥之,为母增阳寿半甲子,近百岁方终矣。

母子不舍分别,然于艾身为阴间命官,忠于职守。其告知母于地府为官甚佳,无贪污贿赂之歪风邪气,皆秉公办事,让母不必挂念。吴依依不舍离地府,于艾派阴差护送,回阳间归之。

吴苏醒,睁目视之,见儿媳与俩孙正于身侧嚎啕恸哭,误以为其卒,见其醒而复生,惊呼众邻速至!其将地府所遇祥述之,众邻无不惊异,称此奇也!

从此,吴持而广行善事,教养二孙苦读诗书,二孙渐长大成人。明灭清出,康熙年间,二孙科考登榜,双双做官,其老来得福,活至果近耈年方卒矣。

吴卒,四乡八邻百姓,纷至沓来,隆重祭奠,皆言:行善救人,义子报恩,种下何因,则结何果。天理往循环,报应决不爽,此天经地义也。

阅读书轩言奇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