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道

《何心道》

第251章劝谏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赵丹继位之后,仁德慈善之名那是相当响亮。

慢慢地很多子家都愿意到赵国试试运气。

毕竟赵国国土在四国之中最为富庶,大小也是与秦相差无几。

但关键就是,儒家也是这么想的。

从最初的实干来说,当真是儒家比较强。

最初的时候,儒门弟子要能力有能力,要吃苦能吃苦。

所以在一票子臣子中,儒门子弟顺利脱颖而出,将儒门的思想传递出来。

直到最后赵何也是受儒门思想影响最大。

正是因此,赵何受到了儒家最多最有力的支持。

在姜子良没有明确表态的时候,儒家这一份有力支持是赵何能够继位的重要因素!

毕竟赵丹耳根子偏软,而儒家在口舌上的功夫也足够出众。

但问题就是,赵何并不是没有亲兄弟。

而且还不算太少。

在赵何继位之前,这些人都封王就蕃了。

但若是有朝一日,赵何这个位置做不稳当,这些人可不就是天然最好的代替着么!

虽然赵何一时没想起来,但这些大臣可不是不了解。

在赵国,只要姜家对赵氏没想法,谁也不能从赵氏手里夺了江山去。

但关键是,赵氏的江山,并不一定要在你赵何手里吧?

特别是,无才无德还只顾权财,现在连贵勋都起了众怨。

其实这些心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有。

赵丹当初的遗诏也是姜子良帮着宣布的,所以一众臣子按着先君的遗诏辅佐新主。

原以为不过是新主不懂事,慢慢在朝中打磨,自然而然也是一代人君。

不想他如何出色,哪怕只是做好守成一点问题都没有。

没成想,儒门出问题更早。

儒门在赵何继位的事情上,算的上从龙大功,甚至在赵何心里,还是首功。

所以对待儒门的态度,赵何还是相当亲近和信任。

现今赵国朝堂,文官队列中儒门子弟所占要在七成以上!

但关键是,富贵易忘本。

为了更好地分辨人才,赵国的科举乃是仿照前朝,又作了一些改变。

儒家经典的考察占比成了主要,再加上一些策论和诗歌,那完完全全给儒家占了绝对优势。

但是这样一来,也代表着选出来的人未必有着真才实学。

与兵法一样,纸上谈兵之人实在太多。

考察之书,哪怕不算少,对于一个记忆力稍微好些的人来说都不是难事,更别提儒家可从来都不不缺修炼典籍。

修炼士回头要死记硬背,这些书籍不过是饮水吃饭般轻易。

再加上所谓的策论,往往有迹可循,想要猜题也并不算很难。

毕竟,出题之人乃是帝师,但凡还只要是人,他的死路总是可以被揣测。

皇帝的心思都能被人揣测,更别提这些人。

一堆同出一门的子弟,要揣测寥寥数人的路数,也不算很难。

所以,儒门子弟慢慢就变成了读书人。

读书人自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

读书一高,还实干个屁啊,春花秋月不美还是晨风晚霞不丽,既然是高雅,自然就不屑于再入凡尘。

百信如何、民生如何,再也比不得圣人言语。

儒家变了,赵何自然也就变了。

在他看来,儒家自然是铁杆的保皇党,他在位一日,儒家才有一日的威风富贵!

若是换一个其他兄弟,儒家的影响有没有现在的一半都不好说。

其实赵何的想法没错,他的几个兄弟,就真没几个像他一般受儒家影响这般大。

毕竟儒家下注,着重在赵何,而其他人背后,自有各家。

儒门在继位之君上赢了一手,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堂权力。

但是这个权利,仅限于文臣!

文臣乃是君主家臣的角色,说实话,那是皇帝的信任给了他们底气。

要是皇帝不愿意,拿掉一个文臣远远要简单过拿掉一个武将乃至贵勋!

所以,文臣之利,在于大义、在于喉舌。

而此次,赵何并不占大义。

以君主之尊,昧臣下之功,以社稷之名,举无用心腹。

无论怎么说,赵何都说不过去。

哪怕那帮子文臣给他文过饰非,只要贵勋起了主意要掀桌子,一切都是遮掩不住的!

因为在普通时候,文臣自然是极其强大的力量,但是当足够数量的贵勋抱团起来,文臣就不算什么了。

特别是在首辅都不站皇帝这边的时候。

所以,萧禄在听到赵何如此言语,不再出言,他已是死了心。

保皇未必,只保赵家就行了。

而最为着急的,反而是那另外三位儒门的宰相。

他们必须保住赵何,没了赵何,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儒门大好形势,说不得就是过眼云烟。

其中那位号称正气浩然的张相公出言了。

“陛下,事已至此,并非推诿之时,无非是如何妥当处理,想必陛下绝不会争些许小利得失,若是有些短缺,想必朝臣之中,可以略略相补。”

这是准备帮着赵何填补亏空?

也亏的儒门这位浩然公了!

竟是要为了这位天子去掏文臣家底!

其实想想,于公于私都没什么问题。

于公而言,符合他们儒家君父为天的准则,毕竟只要赵何还在这张龙椅上坐一天,他就是一天的大赵之主。

而于私,就更好解释。儒家在赵国能有这么大场面,说到底还是因为赵何这个天子,换个人来,这场面又是另外的模样了。更别提这位张相公,宰辅之位也是赵何一力提拔。

从一个寒门士子,到现在的一朝之相,绝大多数文臣那是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及的位置。

但正因为是他提出来的,也不算太出人意料。

这位浩然公,原名张遂,字增仕。

出身乃是江南一个穷苦人家,七岁而孤,由寡母抚养长大。

一个身体并算不上健康的母亲,实在是很难撑起一个四面漏风的家。

所以这位浩然公小时候挨饿那是常事。

不过对于读书,他的母亲有着清晰的认知。

因为家穷的缘故,习武那是想都别想了,光光伙食这一关就过不去,吃的不好身子跟不上,习武就是去送死。

正所谓穷文富武。

而读书还有另外一条路。

儒门的修炼法并不是烂大街的货色,但是儒门的典籍并不难弄到。

即便如此,也不是小时候的张遂家里能够负担的。

所以,全靠借。

书院,那是去蹭的,家里没有钱,付不起束脩,那就在院子里偷听。

没有书本,那就问那些富贵人家得孩子借,给他们做完功课就行,多的是人愿意借给他。

一开始,那书院里的先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之后在布置的功课里发现了端倪。

能够到书院读书的孩子,几乎没有穷人。

穷人负担不起束脩还是其次,很少有穷人会懂读书的意义和能量。

所以学生里头,没几个算是用功的。

但是当那特别捣蛋无心学习的两三个孩子,突然之间功课的字迹变了,内容也变了的时候,先生就发觉了不对劲。

之后便很好理解,那个先生暗中发现了张遂代做功课,此后直接让张遂在窗外听课,还特意把窗户打开,上课的声音都大了几分。

张遂靠着那些知识,成了当地最小的童生,也是当初赵何登基之后,所改制的科举,第一批进士。

直到当初第一次鹿鸣宴。

鹿鸣宴乃是赵何登基之后,为了笼络新科进士特异在宫内举办的晚宴。

乃是新科进士得慕天颜的机会,也是皇帝了解人才的场合。

那一场,赵何见到了衣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的张遂。

他身上总有着一种鲜明又特殊的东西,就像儒家典籍中所说“贫贱不能移”。

所以赵何看中了他,扶持了他。

甚至张遂后来修炼的功法,都不是儒门所传,而是宫内给他的。

因为张遂平生做人坦荡,为官正气,所以称之为浩然公。

当然,这也是在他做了宰相之后。

正所谓“无善养吾浩然之气”。

不过也有人认为他是死心眼,这样的人还真就不少。

所以,张遂受赵何大恩,能想出这样奇葩的法子,一点都不算稀奇。

不过若是今天上书房的奏对传了出去,这位浩然公以后在文臣的圈子里可就不好混了,背后戳他脊梁骨的绝对是大有人在。

你张相公自己要出钱帮皇帝补亏空那是你的事,你别拉上所有文臣啊。

说实话,文官哪里有靠着俸禄活着的,也就寥寥几位算得上清廉,别看平日里一个个哭穷,那都是做给皇帝看的,在自己家里指不着怎么奢侈呢。

但要是让他们拿出点钱财来帮皇帝补亏空,那是没谁愿意的。

现在你张相公倒好,一句话,把所有文臣都拉上了。

你这让他们如何是好,出还是不出?

不出吧,当皇帝惦记上可不是好事,这一位可是出了名的小心眼。

出吧,自己那几个俸禄,平日里的哭穷,要真拿出来还不暴露了?

总不能拿几个铜板应付应付,到时候打了那一位的脸,还不如不出呢!

他们自然是不敢记恨天子,火力都要集中到这位浩然公身上去。

所以这位张相公,真的算是为了这个君父豁出去了。

其他几位宰辅也是看着张遂心中感慨,当然,也是有些不舒服。

本该是劝谏君主,怎么变成自己舍财?

阅读何心道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