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

《国号》

第10章 熟悉环境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怀朔镇是北魏最北端的军事重镇,始建于公元424年。与它同年代筑就的镇城还有沃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武川(呼和浩特武川县境内)、抚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东北)、柔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怀荒(张家口市张北地区境内)五镇,合称“北部六镇”。

怀朔镇是六镇中最大的军镇,城垣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200米,城高10米,墙基7米,顶宽3米,总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城墙上加筑有马面,便于弓箭手从侧面攻击登城的敌人,这是典型的汉人筑城风格。

南北两道城墙夯筑的不是很直,故城垣不是正方形,而是不规则的五边形。城内西北角加筑有一个长方形的子城。东南角的一座外立面呈赭红色佛寺特别显眼,镇民习惯性的称其为“红佛寺”。

镇城共有东、南、北三道城门,门头上建有飞檐斗拱的木质门楼供观察瞭望之用。

三道城门分别有街道通至城内。南街与东街在城中心会合,形成丁字街;北街与东街又在其东会合,形成另一处丁字街。两个丁字街格局正好将城镇分成三部分。东南角是镇军镇民居住及商业区。东北角是匠作、酒肆、娼寮、客栈、货栈集中区域。西南角是军营,营内有三眼水井。西北角的子城是镇军府衙。一条小河由西城墙下进入城中心后分叉,一条从城北流出,另一条从城东流出,这条河的名称叫五金河。

这样的布局军事用途非常突出。因有河流和水井,故不怕围城。而“丁”字街的作用就是防止敌人从某个城门破城而入后,不至于一口气贯通全城。这就给防卫一方留出了宝贵的时间将入侵者堵截在某一个区域,然后三面合围,予以全歼。设计这座城池的人真他麻聪明。

怀朔镇是个多民族聚居地。街上的行人什么品种都有,黑眼睛、蓝眼睛、黄眼睛、灰眼睛,胡汉杂糅的异域风情给这座精致的小镇增添了特殊的魅力。除了普遍流行的北地风格打扮外,所谓胡人装束的人在这个小镇里大约占去四分之一,包括头上缠着一圈白布、长着鹰钩鼻子的西域胡人。

城内的建筑风格迥异,几处汉魏融合的建筑在这座土黄色为总基调的镇城里显得有点鹤立鸡群。特别是西北角的子城里,一水儿的青砖、黑瓦、红柱。与山西太原的千年古刹“晋祠”有几分相似,属于典型的北魏建筑风格。

各家商铺匠作门前,各种幌子、幡子、牌子或探出屋檐,或挂在门前,尽可能的起到广而告之的效果。比如:刘家米店、孙记鞋店、李家棺材铺之类的招牌都十分惹眼。当然,最招高欢注意的还是怡红院、蓝磨坊一类的文化娱乐场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行业基本都有,只是规模大小的区别而已。

高欢每天陪娄昭君散步,城里的方方面面、犄角旮旯都摸了个差不多,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

“鲜卑父,匈奴母”,是拓跋鲜卑迁徙至匈奴故地后形成的基本家族结构。从呼伦贝尔一路南下的鲜卑人,不仅占有了东晋王朝无暇顾及的匈奴故地,同时还占有了匈奴汉子们来不及带走的育龄女人。

自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建立了北魏王朝后,拓跋家族领导下的鲜卑人也由完全游牧民族性质向半农半牧性质快速过度。至孝文帝迁都洛阳,拓跋鲜卑彻底汉化,进入农耕文明的大家庭。这也标志着,鲜卑人从逐水草,住毡帐的游牧生活向筑城建房的定居生活过度。从而也就有了国防边境,有了戍卫城堡,不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再轮牧转场。“北部六镇”的建立就是证明。

说起怀朔镇,其声名不彰的原因不得而知,许是南北朝的历史太过混乱复杂,又是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让汉族士大夫们面上无光的缘故吧。但北魏拓跋鲜卑进行的汉化改革,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融合,这样的历史贡献,确实功不可没。并且由怀朔、武川二镇兴起的关陇集团,百年之后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军事柱石,并推动大唐王朝开疆拓土,傲视寰宇。所以说,怀朔镇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包括后世人们耳熟能详的花木兰,转战大漠十二年,期间的修养之地就在怀朔镇。

历史上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年,究竟是哪一年参的军,参加了哪些对敌战争,后世的文艺作品含糊其辞,没一个准确的说法。抛开艺术夸张不说,仅就花木兰这个人而言,首先肯定历史上确有其人。

据考证,花木兰生于公元412年,卒于公元502年,享年90岁,乃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木兰辞》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诗里有几个重要信息:黑山头:今呼和浩特市东南。朔气:阴山一带的气候。燕山胡骑:燕然山。这些信息说明,花木兰参加的是对柔然的战争。

太武帝拓跋焘大规模攻击柔然的时间始于神麚二年四月,即公元429年4月。《魏书》记载:“夏四月,治兵于南郊(大同市南郊)。……庚寅,车驾北伐。……从东道与长孙翰等期会于贼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五月丁未,次于沙漠,舍辎重,轻骑兼马,至栗水(在今蒙古国乌彦嘎至曼达勒敖包呈西北东南方向),蠕蠕震怖,焚烧庐舍,绝迹西走。……冬十月,振旅凯旋于京师,告于宗庙。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今河北丰宁西北),西暨五原(内蒙古包头市)、阴山,竟三千里。诏司徒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刘洁、左仆射安原、侍中古弼镇抚之。”

北魏男子16岁为成年,这一年花木兰17岁,理论上替父从军是成立的。北魏太武帝亲自领军,一人双马,长途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破柔然。木兰辞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是这种速度。此战之后,柔然势力再无能力南下入侵中原,直到突厥兴起。双方虽仍有交战,但以北魏远袭居多,柔然主动进攻较少,并时有和亲往来。太武帝先后13次出兵伐柔然,其中胜利11次,另有两次由于柔然先遁逃而没有战果。其中,公元429年的这一战,战果最为辉煌。从时间上推断,花木兰从军的十二年,自公元429年取得大胜之后,其他时间实际是随长孙翰等在北边镇抚。怀朔镇修筑时间正是424至428年。429年拓跋焘的这次北伐柔然,怀朔镇就是最大的补给基地。《木兰辞》中,花木兰从河南商丘出发后关于“速度”的三次描写:“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都说明一个情况,花木兰和拓跋焘是一路的,从东道向西夹攻“贼庭”,而且迅雷不及掩耳。

当然,怀朔镇的真正历史地位不是因为它是花木来的休整之地,而是这里走出去三位皇帝。第一位就是高欢,第二位是高欢的儿子高洋,第三位是高欢的小弟侯景。这三位同出怀朔镇的男人,高欢被历史定位为“权臣”;高洋被定性为“神经病”;侯景的下场最惨,被南梁人“挫骨扬灰”。

现实当中的三人究竟是不是史书记载的那样?高欢这段时间一直在想。

阅读国号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