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河阳光

《儒河阳光》

第461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郑成荣看着远处的福兴楼,又看看楼后面的那座山窝,他的眼睛凝固了,沟壑纵横的脸抽动着。突然,他浑浊的眼睛里两滴晶莹的泪水慢慢溢出眼角。他似乎看到一长排的队伍,有医务人员、有互相搀扶着的伤病员,都往那山窝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四个当地的村民,他们抬着一副崭新的棺木,慢慢地往山窝走去。在一棵苍虬的香樟树边,挖好了一口新穴。

近百人围在墓穴周围。院长罗华功亲自赶来主持陈月娘的安葬仪式。他怀着沉痛的心情,评价了陈月娘的一生,赞扬了她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棺木缓缓地放入墓穴,人们用锄头,一锄一锄往墓穴填土。

罗连秀站在人群中,她看着棺木渐渐地被掩埋,终于再也忍不住了,转身倚靠在身旁的香樟树上“呜呜呜呜”地哭泣起来。

郑成荣和伙伴们,站在人群里,也跟着抹泪不止。

……

郑成荣抹了抹模糊的眼睛,一切好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转眼,自己已经老了,老得手脚干瘪皮肤苍老,犹如风鸭的皮。而陈月娘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深深地镌刻在他的脑海里,永远那么年轻,那么漂亮。

陈月娘牺牲后,先是红军医院迁走,过来两年,眼看郑成荣符合参军条件了,红军主力却转移开始长征。他只好留在村里,当了一辈子农民,当红军从此成了郑成荣一生的梦。

离开大伯家,郑绍华一个人来到福兴楼前。只见楼四周已经长满了数尺高的杂草。南面的砖厂残址,还有一些黑色的破油毛毡、腐朽不堪的木架和没有拆掉的砖墙、砖窑。楼的门前东一块,西一块地种了许多蔬菜。

郑绍华想起了邻县永宁有几个地方的土楼,已经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他想,要是什么时候这个福兴楼也能修好,结合村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搞旅游开发,不就可以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吗?

他来到土楼旁边的农户家,打听到了土楼门口的菜地户主,和他们探讨征用的事情。没想到他们都很支持。只有一户郑发生支支吾吾没有马上答应,不过他的地块距离福兴楼比较远,而且地块也只有三四平方米。郑绍华找宝华,把征地的计划说了。宝华很支持说:“现在你是书记主任一肩挑,完全可以做决策。土楼要是能修好利用起来,你绍华功德无量,流芳百世。”

“又在傲我钻篷笼了。”绍华笑着丢了一根烟过去:“自己当年不做的事情,现在又傲我去做。”

宝华抽了口烟,收了脸上的笑容说:“这件事情早就要做的,我当书记时,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打算,只是郑平来反对,所以没有实施。”

郑绍华第二天就召集村两委开会,专门讨论征用福兴楼门前菜地的问题。绍华刚刚把自己的设想说出来,郑平来就马上提出反对意见。

“那个土楼已经接近倒塌,还有几年的光景?现在村里不找资金维修,却去搞什么征地,这不是主次不明、轻重不分吗?传出去也会让人笑话。”

郑绍华看了看宝华,示意他说几句话。郑宝华手里拿着笔,不紧不慢地说:“我赞成华仔的设想,先花点小钱,把周边的地征用下来。如果等以后争取到资金修完土楼时,人家会马上想到土楼的价值,那么再去征地,就难了。”

郑桂花轻蔑地说:“以前开来书记人面这么宽,也没争取到资金来修土楼,现在想争取,好像做梦。呵呵。”

“能先征地是对的。”郑凤来说:“我记得在广东那里,做什么项目都要先征地。征完地就可以搞项目开发了。”

“却,”郑平来讥讽说:“这里是郑屋,连镇上都不是,还拿广东比。”

最后表态的是付志林,他也赞同征地,说能把地征控下来,总是好事。

看大多数人同意了,郑绍华最后表态说:“这个地,我是一定要征下,不管以后能不能争取到项目资金修土楼。我没能力,也许下一任书记有。至少我为后人铺平了道路。”

郑平来无奈,打了个哈欠,说:“你是书记,你说了算。”

征地很顺利,按照六十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卫民添和凤来牵皮尺,宝华记录,用半天功夫就把福兴楼门前的两百三十平方米菜地征下。只要东部靠田那块郑发生的留在那里。

郑绍华马上安排陈玉文把挖机开来,把征用的土地进行了平整。挖机在作业的时候,郑平来骑着摩托车停在村部门口,手肘撑在车头上,双手托着下巴,看着土楼。有人经过问那里在做什么?郑平来“哼”地一声说:“华仔的挖机没活干了,要找点事情做,不然怎么赚钱?”

镇里召开各村书记、主任会议。郑绍华骑着摩托车,早早地赶到镇里,罗德利师傅早就在益民瓷砖店里等了。郑绍华对瓷砖一窍不通,让罗德利师傅帮忙挑选外墙砖、室内地板砖、墙砖、踢脚线。

“罗师傅你先帮我挑好,我先去开会,开完会我再过来。”郑绍华看了看手机,时间不早了。店主也是本地人,他笑呵呵地说:“书记你放心去开会,我一起帮你挑选,回头你自己再来确定就行了。”

郑绍华忘记了老板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张,递了一支烟给他说:“没钱要赊欠,不能很贵啊。”

“哎呀,应该我给书记敬烟。”老板慌忙从桌上拿了烟,回敬绍华:“书记不要这么谦虚,只要书记需要,赊欠多少都可以。”

在镇里开完会,已经十一点了。党高官邱伟江叫郑绍华过去。走进邱伟江的书记办公室,里面坐了六个人,除了书记和宣传委员陈轩宇外,都是郑绍华不认识的。经过介绍,郑绍华才知道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是县委宣传部的林副部长。还有两个年青人都是宣传部的干部。另外一个五十开外的男人,斯斯文文,是《青年报》社的王记者。

王记者到汀杭县采访特色古建筑。宣传部发文到各乡镇征询,金和乡的宣传委员陈轩宇报了郑屋村的红军医院。

听了郑绍华大致介绍红军医院的情况后,王记者一行马上驱车赶往郑屋。

看到红军医院门口清理出了空坪后,随行的邱伟江赞赏郑绍华做得好。林副部长也翘起拇指称赞绍华有远见。

推开红军医院斑驳的铁门,像走进了一座古堡,天井里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堆满了各种杂物、土堆。郑绍华指着小山包一样的土堆解释说,这些都是村民每年清理水沟淤泥堆积而成的。大家上楼。“吱咋、吱咋”,每踩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踩到腐烂的木板。栏杆也到处断裂。室内地板上到处是漏雨留下的痕迹。到了第四层,每经过一个房间,里面就传来“哗啦啦”一阵急雨声,地板上瞬时一片潮湿。房顶的屋瓦、梁架上布满了大如鸽子的蝙蝠,它们倒吊着,无数警惕的双眼朝下看,对陌生的来访者发出“吱吱”的抗议声。

郑绍华用脚剁了下楼板,又是一阵“急雨”过后,蝙蝠们马上惊恐万状地从他们头顶飘过,逃出房间,在天井上空盘旋。再看房间的地板,堆满了黑色的蝙蝠粪便,一阵阵氨味扑鼻而来。

希望得到读者大大的支持、关注收藏。欢迎加+企鹅号535440039

阅读儒河阳光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qixinyuan.com.c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